李芬
嚴歌苓是近年來活躍在世界文壇上的一位華裔作家,在華人文學中有著很大的影響。有人將她稱為「當今華文創作最細膩敏銳的小說家」。她的近作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候的一個淒美故事。
一、標題的雙重象徵
標題《金陵十三釵》具有中西文化雙重象徵意味。稍微熟悉中國文學的作者都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有著「金陵十二釵」,這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描述了十二個妙齡女子的悲慘故事。「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的林黛玉寄人籬下,過早地香消玉殞;妙玉雖遁入空門,卻也落了個不好的結局……十二個女子個個心比天高,卻命比紙薄。標題「金陵十三釵」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象徵著《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暗示著主人公既像林黛玉、史湘雲、妙玉等十二個女子那樣年輕,美麗,又有著她們的悲慘命運。小說中趙玉墨「不是那種艷麗佳人,但十分耐看」,「是一個心氣極高的女子,至少有一萬個心眼子,她四書五經也讀過,琴棋書畫都通曉」,可她與紅菱等女子都有著不幸的命運。生活或家庭的不幸讓她們墜入紅塵成為金陵名妓,飽受生活的艱辛。她們的命運甚至比《紅樓夢》中的「十二釵」更為不幸,至少薛寶釵她們曾經有過幸福的童年,而小說中的女子豆蔻在幾歲時就嘗到生活的艱辛,小小年紀就淪為妓女,十五歲時就慘遭日本兵蹂躪,她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辛酸史。光從小說的題目來看就能看出小說和《紅樓夢》一樣描述的是妙齡女子淒涼的故事。
其次,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標題「十三釵」又包含另一個隱喻。基督教文化有著其獨特的象徵符號體系,用以表達信仰觀念和價值標準,這些象徵符號與基督教的信仰傳統及文化成因密切相關,形成了約定俗成、含義明確的固定模式。通過語言和圖像的表述,它們逐漸沉澱為基督教的外在標誌。如原罪,十字架,蛇等等,其中「十三」是基督教中一個重要的象徵。耶穌基督和他的十二個弟子共十三個人共進最後的晚餐,由於猶大出賣,過後耶穌就被帶走釘上了十字架,以自己在十字架上流血獻身把人類從罪惡中解救出來。「十三」成了聖經典故中一個重要的數字,意味著不吉利,在西方人們對十三都懷有一種恐懼情緒。在小說的標題中的十三也隱含了不祥的含義。耶穌為了解救人類,犧牲了自己,把他自己送上了十字架。小說中趙玉墨和她的姐妹一共十三人,為了拯救別人挺身而出,把自己送上祭台。
在小說中,故事發生的時間也和聖經故事相呼應,選擇了平安夜。只不過耶穌是在這時候誕生,而她們卻在這個時候犧牲。耶穌被捕時正與門徒聚在一起,趙玉墨她們正聚在一起為過聖誕節做準備時,來了一群日本士兵想邀請那些女學生前去日本兵營唱詩慶祝節日。誰都知道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聽唱詩,他們的目的只是那些清純可人的女學生。趙玉墨和她的十二個姐妹共十三人也是為了拯救教堂裡的女學生不被糟蹋,主動犧牲了自己,這和耶穌把自己送上十字架相呼應。在這裡作者把趙玉墨描寫成了為了解救別人犧牲自己的基督形象。只不過有點反傳統的是聖經中的基督是男性而這裡的基督卻是女性,這可能是和嚴歌苓擅長女性書寫有關。她認為,「母性包含了受難,寬恕,和對自身毀滅的情願,是最高層的雌性」,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有著更多的自我犧牲精神和隱忍精神,如《扶桑》,中國妓女扶桑即使遭受蹂躪卻還對人們充滿愛心。《少女小漁》中的女主人公小漁為了與男友團聚去了美國,為了拿到綠卡男友讓她與一個老年美國男子假結婚,為了照顧生病的「丈夫」失去了自己的男友。《第九個寡婦》中的女主人公王葡萄幼時為地主家的童養媳,一生勤勉,為了救在「文革」中被槍斃卻僥倖活下來的公公,把自己的兒子送給別人,辛苦勞作。在嚴歌苓的作品中的女性宛若基督一樣都充滿著愛與犧牲的精神。
二、愛與救贖的主題
聖經講的是愛與救贖的主題。聖經自始至終都鮮明地貫徹著仁愛、寬恕和博愛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是愛的宗教,聖經中關於愛的箴言和訓誡比比皆是。基督教認為愛是上帝的本質,上帝對人的愛具有自發性和無動機性,就像太陽沒有外部原因也會光芒四射一樣。不同的作家尤其是西方作家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反映這一主題,如莎士比亞、福克納。在這部小說中雖然講的是戰爭時代的故事,但整個故事中都貫穿著愛與救贖這一聖經主題。英格曼神父的愛,受傷士兵的犧牲精神,豆蔻與王浦生的愛,趙玉墨對書娟父親「雙料博士」的愛……在小說的一開始主教英格曼神父為了解救一幫妓女冒險收留她們,並為她們提供食宿,這是聖經中愛的精神的體現。神父又本著上帝愛的精神冒險收留受傷的戰士。後來面對日本人的搜捕,戴教官和李全有他們為了不牽連教會和女學生以及趙玉墨她們,放棄反抗,束手就擒。在戰爭的洗禮下,在神父愛的感召下,在女學生們的聖歌的感化下,妓女們的靈魂受到了感化,趙玉墨她們也受到感染挺身而出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別人。在開始的時候,她們放任自己,放浪形骸,經過一場場洗禮,她們的靈魂受到震撼,主動要求代替女學生去唱詩,雖然她們知道這一去就再也不會回來;最後赴日本兵營時「真像一群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十三個白衣黑裙的少女排成兩排,被網在光柱裡」宛若天使一樣。戴教官、趙玉墨她們就像是墮落在凡間的天使,在愛的感化下,在戰爭的洗禮下完成了自己的救贖。他們像基督一樣「犧牲了自己換來的乃是許多人的得救」。
書娟在認出使自己父母不和的第三者——趙玉墨時,對她恨之入骨。認為將自己單獨留在南京也是趙玉墨的錯,幾欲報復,經常用譏諷的眼光去看趙玉墨,甚至帶著燒熱的火鉗要去燙趙玉墨的臉,「想著那燒焦的皮肉冒起青煙,發出『滋滋』聲響,心裡升起魔鬼般的快感」,可後來經過戰火的洗禮,受到趙玉墨她們犧牲精神的感化,她內心深處深受觸動,做了她「一生中最誠實、最長久的一次懺悔,也是她一生中最後一次懺悔」,實現了自己靈魂的救贖。
三、聖誕精神
小說反映了一種「聖誕精神」。聖誕精神是基督精神的要旨。耶穌誕生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為了紀念他的誕生人們把十二月二十五日作為聖誕節,而前一天晚上則是平安夜。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都滿懷感激,互贈禮物以示慶祝,整個世界一片和平祥和,充滿仁愛。仁愛者具有類似耶穌基督的天生仁愛之心,從而拯救了無辜者並成功地化解階級對立。《馬太福音》中耶穌則從對人類整體的救贖出發提出「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查爾斯·狄更斯在他的小說《雙城記》中就反映了這種仁愛的聖誕精神。《金陵十三釵》這篇小說主要故事發生的時間正是聖誕節期間,可遺憾的是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卻是戰火紛飛的年代。小說中趙玉墨身上體現了聖誕仁愛精神。生活的不幸使她淪落為妓,飽受欺凌;戰爭卻讓她的生活雪上加霜,提供戰爭庇護的安全區卻嫌她們妓女不乾淨將之驅之門外。蒙英格曼神父收留,教會學校裡的女孩子們對她們這群妓女怒目相向,輕視她們,處處與她們作對;為了麻將與她們爭吵,甚至為了喝湯與豆蔻打起來了。自己喜歡的「雙料博士」的女兒對她恨之入骨,可面對日本人要請少女們去唱詩的無恥行徑,她卻表現出了一片仁愛之心,用愛來對待女學生們的恨,自己願意代替女孩子們去日本軍營,以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換得女孩子們的安全,她這種精神就是聖誕精神的體現。另一個具有聖誕精神的是英格曼神父,故事開始之前他收留了法比·阿多、陳喬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自己的安危尚是問題,可面對著衣衫不整的趙玉墨、豆蔻她們,他無法將她們趕出自己的教會學校,不僅收留她們,還為她們這些處處被人輕視的妓女提供食宿。後來他又冒險收留受傷的戰士,並設法為其醫治。面對南京淪陷,作為一個美國人他要求女學生們記住這一民族最不幸的一天;「為了她們的國家祈禱」,為了「從此進入更深災難的父老兄弟、母親和姐妹」祈禱。為了保護受傷的戰士,面對日本人的無恥暴行他勇敢地反抗,卻被日本人的刺刀刺傷。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新約》中博愛精神的體現。
四、U型敘事
小說還有一個聖經元素就是採用U型敘事。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Frye,1912—1991)從《士師記》中以色列反覆背叛與回歸的故事中總結出該故事的敘事結構,認為在整個聖經故事中存在著一個U型敘事結構:「背叛之後落入災難與奴役,隨之是悔悟,然後是通過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當於上一次開始下降的高度。」他認為,在「創世紀」之初,亞當和夏娃偷吃智慧樹上的禁果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園,這是人類的第一次墮落;在人類的始祖墜入一片荒野之後,這片荒野隨之逐漸成為該隱家族建立的異教城市,這是人類的第二次墮落;接著便是諾亞方舟的故事,這時,人類的命運落到了U型敘事結構的底部。隨著亞伯拉罕從不達米亞的城市烏爾被叫出,並帶領以色列人出發前往西部的應許之地,人類的命運開始第一次回升;之後是以色列人再次穿越海洋和荒野,在摩西和約書亞的帶領下重新到達應許之地;第三次興起始於大衛,接著是所羅門,第四次是巴比倫的猶太囚居之民回去重建神殿。
趙玉墨幼時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她讀過四書五經,精通琴棋書畫,父母也是讀書知禮之輩,這時的生活宛若她的天堂。可家境敗落後她被父親抵押給賭頭堂叔,堂叔死後,堂嬸將她賣到花船上,她墮入紅塵淪落為妓;十四歲的她領盡了秦淮河的風頭成為金陵名妓,按照聖經教義她犯了原罪,這是她的墮落的開始。趙玉墨迷戀上「雙料博士」,並欺騙他,迷得他認不得家。按照「十誡」,不可姦淫,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財產,妻子,奴僕,牛驢和其他一切所有的東西。她不僅犯了原罪,還引誘了別人的丈夫,破壞了別人的婚姻,這是她的又一次墮落。後來躲避戰亂進入教會學校,在教堂中和一群煙花女子喝酒唱歌勾引戴教官等人,則是繼續墮落。她在神父和眾人愛的感化下,在戰爭的洗禮下,靈魂得到淨化,照顧傷員,則是她逐漸回升的過程,直到最後她為了挽救別人把自己送上祭台則是她上升的頂點。「我們活著,反正就是禍害,也禍害別人。」這是她們最後的感言。在《聖經》的世界裡,人始終介於上帝與撒旦的兩極之間,既不會離棄前者,也無法擺脫後者。在經過一系列的考驗過後小說中的人物也一心向善,趙玉墨和戴教官他們犧牲自己來挽救別人,書娟也向神父懺悔自己的過失,他們都實現了自己靈魂的淨化。
嚴歌苓生長在大陸,在留學之前就已在大陸成名,後求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主修英語文學寫作,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文學寫作技巧,在她的身上有著中西方雙重文化的烙印。《金陵十三釵》描寫了中國抗日戰爭時代的事件,可在作品中卻隱含著西方文化的因素。通過書娟這一十四歲女孩的眼睛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暴行,任意屠殺無辜群眾,搶奪財物,蹂躪女性,面對生與死的抉擇,善良的人們不畏暴行,用他們的犧牲精神,唱出一首首愛的聖歌。從聖經文學的角度來詮釋這部作品則可以給我們一個更深更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