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甘誼

無論是「至誼」還是「常誼」,都讓人感到溫暖。但是,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友誼之道,還是充滿了沼澤和陷阱。甚至可以說,人的一生中最傷心、最鬱悶的經歷,至少有一大半,與友誼有關。

因此,向來被認為是「安全地帶」的友誼,其實也是「危險地帶」。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世間除了高雅的至誼、廣闊的常誼之外,還有一種友誼,既不高,也不廣,卻有點甜,有點黏,有點稠。借用莊子的說法,可稱之為「甘誼」。

處於「甘誼」之中的朋友,既可以稱之為「蜜友」,也可以稱之為「密友」。兩個差不多的字,道出了其間的特性。

這種朋友,範圍不大,交往很多,並不在大庭廣眾中摟肩拍背,而是帶有一點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隱享滿足」。他們彼此信任,遇事相商,無事聊天,經常願意愉快合作,一起做一點事情。

然而,問題恰恰出在這種朋友之間。

這種朋友常常遇到幾個陷阱。

(一)體己的陷阱。

既然是密友,一見面就把門關起來,泡好兩杯茶,親切地看看對方,說一些「體己話」。體己,也就是知心、私密、不為人道。於是,這裡就出現了與「他人」和「眾人」相脫離的話語系統和價值系統。這種話語系統和價值系統,既確證著親切,又埋下了危險。

與「他人」和「眾人」相脫離,很可能同時也脫離了公道。小事脫離公道倒也罷了,如果事情比較大,就會引起人們的懷疑。

如果懷疑的目光很有韌性,那麼,情況就很難樂觀。外面的懷疑,很可能向內滲透。結果如何,無法預計。

(二)功用的陷阱。

上文說過,「至誼」不具有實用性,「常誼」具有實用性。而人們對於「甘誼」的期望,就不止於尋常的實用性了。

「甘誼」直通一種無所不能的心理邏輯:「這麼好的朋友,什麼事不好辦?」「有任何麻煩都說一聲!」「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們誰跟誰啊?」……

不切實際的互許,埋下了不切實際的互盼。

事實上,這種互盼多數落空,而落空的結果,總讓人傷心。

親密朋友之間,可能還存在著一起分享權力、財富、名聲的潛在心理。一旦發現無法分享,便心生怨隙。條條怨隙的積累,很可能產生悲劇的結果。

西哲有言:「何為真友?各無所求。」

這話說得有點過頭,但其中也蘊藏著一番深意:友誼的最珍貴本性,與實用無關。可惜在很多人心目中,如果剝除一切實際功用,友誼就不存在了。

(三)暗箱的陷阱。

「甘誼」之中,又存在著另一個重大誤會。總覺得朋友之間一切都能互相理解,因此不必清楚說明,一說就見外,一說就生分。結果,友誼就成了一隻「溫暖的暗箱」。

但是,朋友是知己,卻不是自己。兩片樹葉貼得再緊也並不完全相同,而是各有經絡系統。麻煩的是,「甘誼」中的朋友明明產生了差異也要互相掩飾,而掩飾中的差異又特別讓對方敏感。因為是好朋友,敏感也就變成了過敏,甚至是超常過敏。

我見過一些著名的文學前輩,早年都是莫逆之交,到了垂垂暮年卻產生嚴重齟齬,而一問起因卻瑣小得不值一提。萬里沙丘他們都容忍得了,卻容不下貼身肌膚的一粒沙子。他們都把對方看成了自己,因此容不下一絲一毫的誤解、委屈、冷漠、傳言。為此,我曾寫道:

最興奮的相晤,總是昔日敵手;

最憤恨的切割,總是早年好友。

這便是陷阱,由「暗箱」轉化成的陷阱。一陷,竟然跌進了比仇恨更加無救的深淵。

上述這些陷阱加在一起,就有可能進入更大的陷阱,甚至踩踏到善惡的邊界。

《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