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老年的詩化

終於到了老年。

老年是如詩的年歲。這種說法不是為了奉承長輩。

中年太實際、太繁忙,在整體上算不得詩。青年時代常常被詩化,但青年時代的詩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而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詩。

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經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大體瞭然,萬丈紅塵移到了遠處,寧靜下來了的周際環境和逐漸放慢了的生命節奏,構成了一種總結性、歸納性的輕微和聲。於是,詩的意境出現了。

除了部分命苦的老人,在一般情況下,老年歲月總是比較悠閒。老年,有可能超越功利面對自然,更有可能打開心扉縱情回憶,而這一切,都帶有詩和文學的意味。老年人可能不會寫詩,卻以詩的方式生存著。看街市忙碌,看後輩來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綠,而思緒則時斷時續、時喜時悲、時真時幻。

當然,他們也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生理障礙。但是,即便障礙也有可能構成一種特別深厚的審美形態,就像我們面對枝幹斑駁的老樹,老樹上的枯籐殘葉在夕陽下微笑一般。

我想,對老年人最大的不恭,是故意諱言他的老。好像老有什麼錯,丟了什麼丑。一見面都說「不老,不老」,這真讓老人委屈。

既然「不老」,那就要老人們繼續站在第一線了。中國的儒家傳統又提供了「以老為上」的價值坐標,使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後仍把控著很大的決定權、最後的裁決權。這種與實際工作能力已經脫節的權力,反而會把老人折騰得失控、失態,成為社會的一個負擔。

對此,我曾有過切身體驗。很多年前,在上海的一次創作活動中,我們像很多中國人一樣,不必要地延請了一位已經沒有參加能力的老人掛名,並且處處給予過分的尊重。這使老人產生了某種錯亂,拿著一些小事大發雷霆。其他不知內情的老人出於年齡上的移情和敏感,也以為他受了中年人的欺侮,紛紛支援。結果,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來收拾這一場「銀髮鬧劇」。就在這時,一位比他更老的長者黃佐臨先生站了出來,三言兩語就平息了事端。

黃佐臨先生以自己的「高齡特權」,制服了比他低幾層的「高齡特權」,真可謂「以物克物,以老降老」。我在這一事件中,第一次驚歎高齡的神奇魅力。月白風清間,一雙即將握別世界的手,指點了一種詩化的神聖。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人,有可能保持永久的優勢,直到他們生命終了。

談老年,避不開死亡的問題。

不少人把死亡看成是人生哲學中最大的問題,是解開生命之謎的鑰匙,此處不作評述。我感興趣的只是,有沒有可能讓死亡也走向詩化?

年邁的曹禺照著鏡子說,上帝先讓人們醜陋,然後使他們不再懼怕死亡。這種說法非常機智,卻過於悲涼。

見一位老人在報刊上幽默地發表遺囑,說只希望自己死後三位牌友聚集在廁所裡,把骨灰向著抽水馬桶傾倒,一按水閥,三聲大笑。這是一種瀟灑,但瀟灑得過於徹底,實在是貶低了生命之尊。

我喜歡羅素的一個比喻。僅僅一個比喻就把死亡的詩化意義挖掘出來了,挖掘得合情合理,不包含任何廉價的寬慰。

羅素說,生命是一條江,發源於遠處,蜿蜒於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上游狹窄而湍急,下游寬闊而平靜。什麼是死亡?死亡就是江河入大海,大海接納了江河,又結束了江河。

真是說得不錯,讓人心曠神怡。

濤聲隱隱,群鷗翱翔。

一個真正詩化了的年歲。

《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