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畫至此,我想人們已可想像這門最後課程的主要內容。
莫裡老人在樂滋滋地體驗死亡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
他不希望把最後的發現留給寧靜的墓地。這個最後發現,是對人類文化的告別性反思。
莫裡老人認為,人類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種錯誤的慣性,一代一代地誤導下去,這應該引起人們注意。
什麼誤導呢?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
上學、考試、就業、陞遷、賺錢、結婚、貸款、抵押、買車、買房、裝修……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大家似乎已經很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中後退一步,審視一下自己,問:難道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由於文化不鼓勵這種後退一步的發問,因此每個人真實的需要被掩蓋了。「需要」變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內容則來自於左顧右盼之後與別人的盲目比賽。
明明營養已夠,但所謂「飲食文化」卻把這種實際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極端豪華的地步;明明只求安居,但「裝潢文化」卻把這種需要異化為宮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得氣喘吁吁,勞累和壓力遠遠超過了需要,也超過了享受本身。
莫裡老人認為,這是文化和教育灌輸的結果,他說:
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
莫裡老人認為,這是美國教育文化的主要弊病。我想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人沒有理由沾沾自喜,覺得弊病比他們輕。在過去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人們想擁有物質而不可能,在權位和虛名的追逐上也是越多越好,毫不饜足,其後果比物質追求更壞,這是大家都看到了的;等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原先的追求並不減退,又快速補上物質的追求,真可以說是變本加厲,這也是大家都看到了的。
莫裡老人呼籲人們阻斷這種全球性的文化灌輸,從誤導的慣性裡走出來。
他認為躲避這種文化灌輸不是辦法,實際上也躲不開。明明躲不開還假裝在躲,那就是虛偽。
唯一的辦法是不要相信原有文化,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但是莫裡老人很溫和,不想在這個問題上成為破舊立新的闖將。他說,在文化的一般準則上,我們仍然可以遵循。例如人類早已建立的交通規則、文明約定,沒有必要去突破。但對於真正的大問題,例如逐漸疏遠物質追逐、堅定確立對社會的責任和對他人的關愛等等,必須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判斷。不要胡亂參照他人,來代替自己的選擇。
簡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鬧劇」。
臨終前幾天,他思考了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與學生討論,如果他還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會做什麼。他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是這樣的:
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
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
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麵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學生聽了很驚訝,連忙問:「就這些?」
老人回答:「就這些。」
不可能再有的一天,夢幻中的二十四小時,居然不是與意大利總統共進午餐,去海邊享受奇異和奢侈!但再一想,學生明白了:這裡有一切問題的答案。
如果就個人真正需要而言,一切確實不會太多。甜麵包卷和茶,最多是喜歡吃鴨子,如此而已。意大利總統的午餐,奇異和奢侈,全是個人實際需要之外的事。於是,在無情地破除一系列自我異化的物態追求之後,自私變成了一種沒有任何意義的無聊行為。
真正的自我在剝除虛妄後變得既本真又空靈。這樣的自我不再物化,不再忙著從外部世界爭奪利益向自身搬運,而只會反過來,把自身向外敞開,在自己對他人的關愛中建立起生命的價值。
在莫裡看來,既然物質的需要微不足道,那麼對他人的關愛就成了驗證自身生命價值的迫切需要。生命如果沒有價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這種價值的最高體現,就是使很多其他生命因你而安全,而高興,而解困。
莫裡老人在最後的課程中一遍遍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相愛,或者死亡。
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莫裡老人對愛的呼喚,總是強調社會的針對性:
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愛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給予你這種東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
給予他們你應該給予的東西。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夠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那些創造。
我忍不住摘錄了莫裡老人的這麼多話。讀者如果聯想到這些話的字字句句,全都出自一個靠著重力敲打才能呼吸的老人的口,一定也會同樣珍惜。
他的這些話是說給學生米奇聽的,米奇低頭在本子上記錄,目的是為了不讓老人看到自己的眼睛。米奇的眼神一定有點慌亂,因為他畢業後狠命追求的東西正是老人宣佈要擯棄的,而老人在努力呼籲的東西,自己卻一直漠然。
老人發現了學生的神情,因此講課變成了勸告:
米奇,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
說到這裡,他停頓了,看了學生一眼,問:「我就要死了,是嗎?」學生點頭。他又問:「那我為什麼還要去關心別人呢?難道我自己沒在受罪?」
這是一個最尖銳的問題。莫裡老人自己回答道:
我當然在受罪。但給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還活著。汽車和房子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鏡子裡照出的模樣也不能給你這種感覺。只有當我奉獻出了時間,當我使那些悲傷的人重又露出笑顏,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樣健康。
這樣,他就道出了生命的根本意義。在我看來,這就是莫裡老人最後課程的主旨。
因此,學生懂了:老人的健康心態並不是心理調節的結果,他有一種更大的胸懷。什麼叫作活著?答曰:一個能夠救助其他生命體的生命過程。
床邊的人在為他的病痛難過,他卻因此想到了世界上比自己更痛苦的人。結果,全部自身煎熬都轉化成了關愛。
學生們原來為了分散他的病痛而讓他看新聞,而他卻看著看著突然扭過頭去,為新聞中半個地球之外的人在悄悄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