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以手撫膺坐長歎

天下的笑有許多種,有微笑,有媚笑,有甜笑,有假笑,有冷笑,有晏笑,有開懷大笑,有掩嘴輕笑,有滄海一聲笑,有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可沒有一種笑能夠概括彼得和尚此時的笑容。那是一種混雜了佛性安然和知識分子睿智的笑容,自信而內斂,然而細細品味這笑容,卻讓人感覺如芒在背,油然生出一種被對方完全掌握了的無力感。

所以當彼得和尚衝他一笑的時候,羅中夏頓時大駭,不由得往後退了一步。彼得和尚紋絲不動,原地宣了一聲佛號,問道:「阿彌陀佛,這位先生,請問高姓大名?」

羅中夏剛才見識過他那一踏,非同小可,所以不敢掉以輕心,一邊琢磨著如何使出青蓮遺筆,一邊敷衍答道:「姓羅,羅中夏。」

「哦,羅先生,幸會。我想我們之間,或許有些福緣,不妨借步聊聊如何?」

彼得和尚這番話羅中夏壓根沒聽進去,他一看這兩個人都不是良善之輩,心想只有先發制人一條路了。他經過數次劇鬥,對於青蓮遺筆的秉性也有了些瞭解,平添了幾分自信,不似在長椿舊貨店那時懵懂無知。

他嘴唇嚅動了幾下,彼得和尚稍微往前湊了湊,道:「羅先生聲音太小,可否再說一遍?」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羅中夏又重複了一次,彼得和尚一聽,悚然驚覺,已經晚了。只見長風如瀑,平地而起,化作一條風龍席捲而去——雖無相如凌雲筆的霸氣,卻也聲勢驚人。

彼得和尚就手一合,想故技重演,畫起一道圓盾。沒想到這股風暴吹得如此強勁,他的力量防得住麟角鎖,卻扛不住青蓮筆的風暴,身子一晃,不由得往後足足退了三步。

不料羅中夏不記得下面的句子,情急之下隨手亂抓了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風暴陡止,全場氣氛開始凝重低沉。彼得和尚得了喘息的機會,這才停住身形。他不怒反笑,朗聲讚道:「不愧是青蓮筆,果然是大將之風。」

羅中夏看到敵人還有餘力稱讚,有些暗暗起急。這些詩句都是他那天晚上捧著《李太白全集》渾渾噩噩記下來的,只記得一鱗半爪,而且詩句之間意境相悖,全無連貫,他本身理解又膚淺,難以構成強大的威力。

看來舊不如新,還是用自己背熟的幾首詩比較好。於是很自然地,他開始施展出《望廬山瀑布》來。這首詩氣魄宏大,比喻精奇,容易被青蓮遺筆具象化成戰力。它挫敗過秦宜,實戰經驗應該信得過。

羅中夏一邊將前兩句慢慢吟出來,一邊警惕地望著彼得和尚,腳下畫圓。這首詩前兩句平平而去,只是鋪墊,無甚能為,實際上卻是為第三、四兩句的突然爆發張目,詩法上叫作「平地波瀾」。羅中夏自然不曉得這些技巧,不過他憑借自己武俠小說裡學來的一點常識,知道一套掌法從頭到尾連環施展出來,威力比起單獨幾招強了數倍。所以他從頭到尾,把整首詩逐句念出,也暗合了詩家心法。

只見得吟聲到處,紫煙在四周裊裊升騰,水聲依稀響起,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觀。彼得和尚不知虛實,不敢上前進逼。羅中夏見狀大喜,開口要吟出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

此句一出,就算彼得和尚有通天之能,恐怕也抵擋不住。

豈料「直」字還沒出口,彼得和尚突然開口,大喊了一聲:「行!」這聲音不大,卻中氣十足,脆亮清楚,宛如銅豆墜在地上,鏗然作響。若是有京劇行家在場,定會擊節叫好。

這一聲呼嘯恰好打在詩的「七寸」之上。

詩分平仄,「飛流」為平,「直下」為仄。他這一個「行」字乃是個腦後摘音,炸在平仄分野之間,韻律立斷,羅中夏登時就念不下去。

羅中夏定了定心神,心想這也許只是巧合,哪裡有話說不出來的道理。他瞥了一眼和尚,決心說快一點,看他又能如何。

可任憑他說得再快,和尚總能炸得恰到妙處,剛好截斷詩韻的關竅。他吟不成句子,更不要說發揮什麼威力了。羅中夏反覆幾次吟到一半,都被彼得和尚的炸音腰斬,時間長了他漸覺呼吸不暢,有窒息之感。對方的嘯音卻越發高亢清越。

這種感覺最難受不過,羅中夏滿腹情緒無從發洩,胸悶難忍,不由得仰起脖子大叫一聲。這一聲不要緊,青蓮遺筆辛苦營造的紫煙水聲具象被破壞無遺,渙然消散,再無半點威勢。

彼得和尚見機不可失,連忙使了個眼色。一旁的二柱子猶豫了一下,終於衝上前去,一記乾淨利落的手刀落在羅中夏脖頸。

這個不幸的傢伙「哎呀」一聲,「撲通」栽倒在地,一夜之內二度昏迷不醒。

四周歸於平靜,夜色依然。彼得和尚指了指秦宜扔下的那輛帕薩特:「既然有人不告而別,留下這輛車,我們就不必客氣了。」

二柱子歉然看了一眼羅中夏,俯身把他扛在肩上,如同扛著一袋糧食般輕鬆。彼得和尚手法熟練地拽開兩截電線打著火,汽車突突開始震動,慢慢駛出樹林。

不知時日多久,羅中夏悠悠醒來,發現自己斜靠著一塊石碑,四肢沒被捆縛,額頭上還蓋著一條浸濕了的藍格大手帕。

他拿開手帕,試圖搞清楚周圍環境。此時仍舊是夜色沉沉,四周黑影幢幢都是古舊建築,簷角低掠,顯得很壓抑。只有一豆燭光幽幽亮在石碑頂上,燭火隨風擺曳,不時暗送來幾縷丁香花的清香。

羅中夏朝身後一摸,這石碑比他本人個頭還高,依稀刻著些字跡,不過歲月磨蝕,如今只有個輪廓了。石碑下的通路是凹凸不平的條石鋪就,間隙全被細膩的黃土填滿,間或有星點綠草,滲著蒼涼古舊之感。

這時,黑暗中傳來「嚓」的一聲。

羅中夏一個激靈,看到彼得和尚從黑暗中緩緩而出,全身如豎起毛的貓一樣戒備起來。

「羅先生,別害怕。」彼得和尚伸出手來,試圖安撫他,「我們並沒有惡意。」

「沒有惡意?」羅中夏摸了摸自己的後頸,諷刺地說。

「那是不得已而行之。剛才的情況之下,羅先生你恐怕根本不會聽我們說話。」

「難道現在我就會聽你們說了?」

彼得和尚扶了扶眼鏡,不緊不慢地說:「至少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不是嗎?」

羅中夏鼻子裡哼了一聲,不置可否。他已經被韋勢然和秦宜騙怕了,再缺心眼兒的人也會長點記性。彼得和尚笑道:「為了表示誠意,我們已經除掉了你身上的繩索。」羅中夏伸開雙手,暗地裡一運氣,青蓮立刻鼓蕩響應。

還好,筆靈還在,只是有些沉滯,不似以往那麼輕靈。

他幾小時前還迫不及待地要把筆靈退出來,現在居然慶幸它仍舊跟隨自己。這種反差連羅中夏自己都覺得有些可笑,可在現實面前又有什麼辦法呢?

「介紹一下,貧僧法號『彼得』,佛家有雲,能捨彼念,即無所得,是所云也。」彼得和尚虔誠地合上手掌宣聲佛號,然後揮袖指了指另外一個人,「這一位叫韋裁庸,不過我們都叫他二柱子。」

二柱子大大咧咧一抱拳:「抱歉剛才打暈你了。你要是覺得虧,可以打俺一下,俺絕不還手。」彼得斜眼瞪了二柱子一眼,二柱子趕緊閉上嘴,撓著頭嘿嘿傻笑。

「我這位賢侄憨厚了點,不過人是好人。」

羅中夏警惕心也大起,他們這一夥人果然是韋家的,不知跟韋勢然有什麼干係。

「我們介紹完了,不知羅先生你是否方便說說自己的情況?」

彼得和尚用字遣詞都很講究,好似是在跟羅中夏商量著來,而不是審問。

「羅中夏,華夏大學大二學生。」他乾巴巴地回答。這個答案顯然不能讓他們滿意,彼得和尚開門見山道:

「羅先生,你知道你體內是青蓮遺筆嗎?」

羅中夏撇撇嘴,不屑道:「那又如何?」他這種棄之如敝屣的態度讓彼得和尚一愣。彼得和尚奇道:「看起來,你並不知道身上這管青蓮遺筆的意義有多重大。」

「我是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你們若能收得走,儘管來拿就是。」他有恃無恐。

彼得和尚搖了搖頭,歎道:「人筆相融,取出筆來,就等於抽走了魂魄。難道讓我們殺了你嗎?」

羅中夏心想狐狸尾巴總算露出來了,冷笑道:「殺了我是容易,只怕到時候青蓮遺筆逍遙而去,大家人財兩空。」

彼得和尚憐憫地看了他一眼,輕聲道:「羅先生,你可知這是哪裡?」

「你們帶我來的,我怎麼知道?」

「不是我們要帶你來,而是Miss秦要帶你來。我們只是順籐摸瓜找到此處而已。」彼得和尚笑了笑,「這裡是法源寺。」

「法源寺?」

羅中夏再次環顧四周,這裡確實有幾分古剎的感覺。只是他記得這廟如今已經改成了佛教圖書館,不知道他們把自己擒來這裡,有什麼特別用意。

「你就不怕旁人知道嗎?這裡可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所在。」

彼得和尚淡淡搖了搖頭:「我自有辦法讓他們覺察不到,何況此地是碑石之地,大半夜的誰也不會來的。」他伸出食指,以指畫圈,把方圓十幾米內都籠罩在一層淡薄的氣息之中,然後說道:

「法源寺本叫憫忠寺,本是唐太宗為戰死在高麗的唐軍將士所設,取憐憫忠良之意。之後歷代風雲輪轉,宋時的宋欽宗、謝枋得,元時的張翥,明時的袁崇煥,都曾與此寺有過牽連,民國時甚至一度是停靈之所,無數孤魂怨靈都經此地而墮輪迴,無不懷著嗟歎怨憤之情。千年積澱下來,就讓這寺中天然帶著悲愴陰鬱的氣息。」

他一拍石碑,燭光自行大熾,羅中夏看到碑上的文字清晰了幾分,那是一首律詩:

百級危梯溯碧空,憑欄浩浩納長風。

金銀宮闕諸天上,錦繡山川一氣中。

事往前朝人自老,魂來滄海鬼為雄。

只憐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舊紅。

詩意蒼涼,語氣愁鬱。落款是蛻庵先生。

「你想表達什麼?這種話你該對文物局的去說。」羅中夏不知蛻庵先生就是張翥,冷淡地反問。

「欽宗、謝枋得懷亡國之痛,張翥感時局之殤,袁崇煥更有沉冤啖肉之怨。就算是整個華夏歷史上,這幾個人的哀傷怨痛都是至情至深。是以整個京城,要數此地沉怨最甚。」彼得和尚說到這裡,鏡片後的目光一凜,「筆靈是靈性之物,對於情緒最為敏感。太白之筆性情飄逸,到了此地必為憂憤的重靈所羈絆,不能一意任行——就好像是蚊蟲落入松脂一樣。」

「難道說……」

「不錯,Miss秦顯然是打算把你帶來這裡殺掉,然後借憂憤之氣粘住脫離了宿主的太白遺筆,然後從容收之。」

羅中夏聽了以後,面色一變。難怪自己一來到這裡,就覺得胸中憋悶,原來是另有原因。如果他們所言屬實,那現在自己就處於絕大的危險中。只消他們動手殺掉羅中夏,青蓮遺筆唾手可得。

彼得和尚彷彿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由得呵呵笑道:「羅先生你過慮了,我們韋家不是那等下作之人,否則我們早就動手了,何苦跟你在這裡白費唇舌?」

「那……你們究竟是什麼人,跟秦宜到底是什麼關係?」

彼得和尚道:「如果我們告訴羅先生韋家與秦宜之事,你是否願意也把青蓮遺筆的來歷告訴我們?」

「好吧,不過得你先講。」羅中夏勉強同意了這個提議。他怕萬一再推三阻四惹惱了這夥人,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

「在我講之前,可否讓我感受一下那支青蓮遺筆?」彼得和尚道。羅中夏把手伸了過去。和尚的雙手微微發顫,他小心地握著羅中夏的手,彷彿虔誠的天主教徒親吻教皇的手背。羅中夏微一運筆力,青蓮輕輕綻放,一股奇異的溫軟感覺順著羅中夏的手傳到彼得身上。和尚如被雷擊,僵在原地,五官沉醉。過了半晌,他才重新睜開眼睛,雙眸放光。

「是了,是了,這就是太白遺風啊!」

羅中夏把手縮了回去,彼得點點頭,右手習慣性地敲了一下並不存在的木魚,娓娓道來:

「韋氏的來歷,我想羅先生你也是知道的,乃是筆塚流傳的兩大家族之一。其實我們韋氏傳到今日,開枝散葉,宗族也頗為繁盛,但真正握有筆靈之秘的,卻只有正房這一系。人心難測,萬一哪個不肖子孫拿著筆靈出去招搖,早晚會給整個家族帶來災難。所以韋家除了正房和諸房房長以外的絕大多數族人,都不知道韋家和筆塚之間的淵源。正房一直秉承韜光養晦之策,盡量低調,與世無爭。」

彼得這時聲音略有些抬高:「如今韋家的族長叫作韋定邦。二十多年前,他的長子韋情剛外出遊歷時,在安徽當塗一個叫龍山橋的鎮子,認識了一個姓秦的上海姑娘,兩個人情投意合,談了朋友。時代已經不同,韋家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不那麼重視,不過韋家身負筆塚之秘,大少爺又是正房長孫,擇偶不得不慎。因此韋氏特意派了一位長老前往當涂,去暗中考察一下。」

「這故事聽起來真像《故事會》。」羅中夏暗自嘟囔。

彼得繼續講道:「韋勢然到了當塗龍山橋鎮以後……」

「等一等!你說誰?」羅中夏猛然間聽到這個名字,彷彿神經被抽了一鞭子。

「韋勢然。」彼得迷惑不解地反問,「你認識他?」

「豈止認識……」羅中夏苦笑道,指了指自己胸口,「我這支青蓮筆,就是拜他所賜啊。」

他再一看,彼得和尚的臉色已經變得如蒙死灰,難看至極。

《七侯筆錄(筆塚隨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