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腸炎_中藥偏方

腸炎是指各種病因所致腸粘膜的炎性病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以前者為多見。慢性腸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腸粘膜炎性病變。發病率隨年齡增長,50歲以上者的發病率可達50%。

1 .歸芍萊菔湯治腸道疾病

[方 劑] 當歸120克,白芍60克,甘草、檳榔、枳殼、車前子各10克,萊菔子3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養陰清熱,健脾利濕,疏肝理氣,行血止痛。

[驗 證] 病例一:工x ,男,34歲,農民,1950年8月5日初診。患洩瀉下痢4載,每於夏秋反覆,經治療無效。表現:下痢糊狀大便,味腐臭,時呈紅棕色豆瓣醬狀,挾帶少量膿血,裡急後重,日夜兩行,臍周及左下腹鈍痛,舌紅、苔淡黃,脈沉細滑。大便鏡檢紅細胞(+ + + ) ,膿細胞(+ + ) ,發現阿米巴:滋養體。方予歸芍萊旅湯加馬齒覽30克,並配用鴉膽子3克,用桂元肉包裹成膠囊狀,用上藥液送服。9劑諸恙皆除。再以原法配香砂六君子丸調理而愈。隨訪至今9年,無復發,多次檢查大便常規均正常。病例二:黃x ,女,32歲,工人,1979年6月2日初診,自訴於1976年5月初,因誤食不潔之物而致腹痛,裡急後重,大便帶有紅白粘凍,日間3 、4 次,肛周及外陰俱癢,屢用消炎、殺菌、解毒等法治療3年,療效不佳,病情無明顯好轉。大便多次化驗黴菌陽性。表現:形體消瘦,頭暈目眩,口乾晨苦,舌苔白,脈沉細弦。擬歸芍萊菔湯加黃連、荊芥、艾葉炭、貫眾各10克,連服2 劑,腹痛已止,余症皆輕。藥已顯效,乘勢驅病,續進上方l 劑,症消病癒。隨訪至今未復發。

[備 注] 臨床上根據疾病的情況,可隨證加減,該方對慢性阿米巴痢疾、黴菌性腸炎、腸管硬化症、血吸蟲病並直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滴蟲性腸炎等均有較明顯的治療效果。

2 .苦參液灌腸治慢性結腸炎

[方 劑] 苦參30克。

[制用法] 將苦參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80-100毫升,每晚臨睡前保留灌腸。據直腸鏡檢病變部位的深淺而定灌腸時的深淺,如部位較高時,灌完後把臀部抬高些,以便藥液充分流人。灌完睡覺,防止藥液流出,第2天排便。灌腸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7天為1療程,休息2天再做第2療程。

[療 效] 筆者用此法治療1 例慢性結腸炎。3-4個療程痊癒者6例;大便次數減少,粘液減,腹痛消失3例;1例因未忌口,飲食不當引起復發。

[驗 證] 潘xx ,女,38歲,農民,患慢性結腸炎8年之久,常晝夜腹瀉、腹痛,尤以夜間為甚,不論春夏秋冬,患者痛苦難忍,並明顯消瘦、乏力、面色萎黃,服中西藥乏效。後喜得此方,如法應用,連用2療程,竟腹不痛,大便成形而愈。

3 .止瀉散治腸炎

[方 劑] 白胡椒6粒,炮乾薑、炒雄黃粉、肉桂、吳茱萸各1克。

[制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備用。將脫脂藥棉蘸上藥粉、敷貼於臍孔上,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 溫中、散寒、止瀉。

[驗 證] 效果很好,一般上午填藥,下午能止瀉。

[備 注] 引自《外治匯要》 。又用蔥、姜、黃丹各適量,搗爛如泥,敷於臍孔上,日1或2次,適用3或4次。用治各種洩瀉,效果亦佳。

4 .二香散治腸炎

[方 劑] 丁香、木香、肉桂、吳茱萸、薄荷各等份。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密封備用。用時取上藥末10克,以生薑汁及酒;調成糊狀,炒熱後,分敷於穴位上(取天樞、足三里,脾俞、;中院、命門、關元。每次選兩個穴位。急性腹瀉以天樞,足三里為主穴;慢性腹瀉取脾俞,中院為主穴;腎虛腹瀉取命門、.關元為主穴。腹瀉伴噁心、嘔吐者配內關穴。水瀉較重者配陰陵泉穴),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

[功 效] 散寒、理氣、止瀉。

[驗 證] 屢用效佳,一般用藥1-3次即止。

5 .野菊花灌湯劑治腸炎

[方 劑] 野菊花10-30克

[加 減] 如大便帶膿血者加茶葉(綠茶)5-15克同煎。

[制用法] 煎湯去渣,煎液100--300ml,待溫至38-40℃ ,排空大便,插人橡皮導管約20cm左右,保留灌腸,每晚睡前一次,最好能保留4小時以上,連灌2周為一個療程。

[功 效] 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之濕熱留戀者、證見慢性腹瀉經久不愈、腹痛、大便帶粘液者。

[驗 證] 陸、、,男,60歲。就診日期:1975年3月10日。患者腹痛腹瀉,時發時止,已5-6年,曾住院檢查診為慢性腸炎。近來加重大便帶粘液,1日4-5 次。服黃連素無效,予上方灌腸治療,一個療程後腹痛緩解,大便成形、每日一次,粘液消失而愈。

[備 注] 野菊花清熱解毒,茶味收斂止瀉。脾腎兩虛之五更洩瀉療效不佳。

《老中醫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