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原態

生薑-藥材

生薑-飲片

生薑-原態

生薑-藥材

生薑-飲片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各地均產。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藥性】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應用】

1.風寒感冒。本品辛散溫通,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但作用較弱,故適用於風寒感冒輕證,可單煎或配紅糖、蔥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為輔助之品,與桂枝、羌活等辛溫解表藥同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證。本品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對寒犯中焦或脾胃虛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嘔吐者,可收祛寒開胃、止痛止嘔之效,宜與高良姜、胡椒等溫裡藥同用。若脾胃氣虛者,宜與人參、白朮等補脾益氣藥同用。

3.胃寒嘔吐。本品辛散溫通,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嘔功良,素有「嘔家聖藥」之稱,隨證配伍可治療多種嘔吐。因其本為溫胃之品,故對胃寒嘔吐最為適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溫胃止嘔藥。若痰飲嘔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湯(《金匱要略》);若胃熱嘔吐者,可配黃連、竹茹、枇杷葉等清胃止嘔藥。某些止嘔藥用薑汁制過,能增強止嘔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本品辛溫發散,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於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風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選用。治療風寒客肺,痰多咳嗽,惡寒頭痛者,每與麻黃、杏仁同用,如三拗湯(《和劑局方》)。外無表邪而痰多者,常與陳皮、半夏等藥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

此外,生薑對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之毒,以及魚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搗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2.《藥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並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

3.《醫學啟源》:「溫中去濕。制厚樸、半夏毒。」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檸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龍腦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2.藥理作用:生薑能促進消化液分泌,保護胃粘膜,具有抗潰瘍、保肝、利膽、抗炎、解熱、抗菌、鎮痛、鎮吐作用。其醇提物能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心臟。正常人咀嚼生薑,可升高血壓。生薑水浸液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堇色毛癬菌、陰道滴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並有防止血吸蟲卵孵化及殺滅血吸蟲作用。

3.臨床研究:1生薑30g,炮附子6g,補骨脂12g,敷臍,治療小兒遺尿2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蘇中醫雜誌,1984,(2):封三)。2鮮薑片外貼內關穴,可以預防暈車(大眾醫學,1980,(9):7)。3將生薑搾汁外用,治療水火燙傷,無論水泡已破、未破均獲效(新中醫,1984,(2):22)。4新鮮生薑去皮,切成1~2mm薄片,直接外敷於硬結處,每日3次,每次1-2小時,配合理療,治療臀部注射後硬結3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中國民間療法,2001,9(2):63)。5桂枝生薑湯熏洗治療肩手綜合征3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方法:將生薑切成厚約0.3cm片,約20~30片,用白酒炒熱,然後以熱薑片摩擦肩部、手腕、手指等疼痛或活動不便之部位,擦至局部紅潤為止,但注意勿擦破皮。然後以桂枝50g,薑片煮沸熏蒸局部約30min,再用紗布包裹殘餘熱藥渣熱敷局部到藥渣冷卻為止。每日依上法治療1~2次(中醫外治雜誌,2001,10(2):31)。此外,生薑還可用治急性細菌性痢疾、蛔蟲病、面癱、牙痛、關節炎、脂溢性皮炎、白癜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術後尿瀦留、損傷性腹脹等病。

附藥生薑皮生薑汁

1.生薑皮為生薑根莖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薑汁用生薑搗汁入藥。功同生薑,但偏於開痰止嘔,便於臨床應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腫痛,或嘔逆不止、難以下食者,可取汁沖服,易於入喉;也可配竹瀝,沖服或鼻飼給藥,治中風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沖服。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