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這道詔書,太宗本是叫了翰林學士錢若水草擬,卻是見了錢若水的旨意後,自己不肯滿意,親自提筆全部推翻重來,加了許多深切責已之言。錢若水見了太宗改後的詔書,也嚇得臉色慘白,道:“官家自責過甚了。”
太宗卻不理他,將詔書遞給壽王元侃,道:“你且學著看看。”
元侃接過詔書,仔細一看,也是嚇了一跳。原來旨意竟是寫著:“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撓我蒸民,起為狂寇。念茲失德,是務責躬。改而更張,永鑒前弊,而今而後,庶或警予!”
元侃忙跪下伏地奏道:“父皇,蜀中蠹吏不法,原是朝中兒臣等失察之過。父皇如此責已,兒臣等卻是都無地自容,不敢再立於朝堂了。”
太宗點了點頭,道:“你且起來。”
元侃站起,仍然不敢抬頭。
太宗看著元侃,道:“你可明白,政教之設,在乎得人心而不擾之;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誠信,不擾之無如鎮之以清淨。推是而行,雖虎兕亦當馴狎,況於人乎?古人有書云:‘撫我則後(厚),虐我則仇。’這一句話,你要牢牢地記在心裡才是!”
元侃聽了這話,心中連忙跪下磕頭。
太宗緩緩地吐了口氣,神色中卻是說不出的倦意,淡淡地道:“你很好,這次蜀中的事,你做得很好。”
元侃抬起頭來,看著太宗,忽然間心頭一動,他有多少時候,沒有這樣近距離地抬頭看父親了。平時奏對,只是當眼前的人是皇帝,戰戰兢兢,深思密慮,想著國政,想著軍務,想著如何不逆了龍鱗,如何恰到好處地討他的歡心。到底有多少時候,想著眼前的人,是自己的父親呢?卻又是多久,沒有這樣以兒子的心情,卻看過父親了。
這一看之下,才驟然發覺,眼前的人不知何時,竟有如許多的皺眉,不知何時,竟然已經髮鬢蒼然。
忽然間心頭熱流湧過,不禁上前一步,顫聲道:“父皇保重!”
太宗詫異地抬起頭來,卻見元侃眼中的孺慕之情,關切之意,竟是怔了一怔。這種感覺,對於他來說,竟然是有些陌生了。
兩人怔怔地對視著,好一會兒。
這一刻,兩人什麼話也沒有說,這一刻的眼光交流中,兩人只是父子,不再是君臣。
至道元年二月,嘉州府抓獲李順朝大將軍張余,函首送至西川行營。至此,王小波李順起義軍中的最後一支力量也已經被消滅。
三月,夏州李繼遷親派其弟,赴京進貢謝罪。
四月,雄州大破契丹大軍,斬其鐵林大將一名,契丹大軍,全線退出宋軍境內。
至此,天下太平。
過了悶熱的夏季,到了八月壬辰日,太宗下旨,詔立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恆,兼開封府尹,大赦天下,文武百官皆得賞賜。同時,以尚書右丞李至、禮部侍郎李沆為太子賓客,九月行冊立太子的大典。命有司草其冊禮,以翰林學士宋白為冊皇太子禮儀使。同時,罷平章事呂蒙正為左僕射,以參知政事呂端為戶部侍郎,平章事。
九月,秋高氣爽。
這一日,正是冊封皇太子的吉日。
本朝自開國以來,這是第一次行冊封皇太子禮制,一切都參照唐代開元年間冊封皇太子的禮制。九月丁卯,皇帝御駕親臨朝元殿,殿中禮樂陳列,如元會之儀。皇帝著袞服,著十二旒冕的平天冠,設黃麾儀仗及宮縣之樂於殿外庭中,文武百官早已經就位。
此時,皇太子著常服,騎馬來到朝元門外,進入幄帳,在大內司儀臨的服侍著,換了皇太子大儀所用的十二梁遠遊冠、朱明衣,由太師、太傅、太保和少師、少傅、少保這三師、三少的東宮官員引導進入朝元門,入殿到正中位置。
太常寺博士引著中書令到西階解下劍、履,升殿到御坐前,跪服聽宣。
宣制畢由東階至太子位東,南向稱“有制”,太子再拜。
中書侍郎引冊案就太子東,中書令北面跪讀冊畢,太子再拜受冊,授與右庶子;門下侍郎進寶授中書令,中書令授太子,太子以授左庶子,各置於案頭。
由黃道出,太子隨案南行,樂奏《正安》之曲,至殿門,樂止,太尉升殿稱賀,侍中宣制,應答如儀。
皇太子站起來,緩緩向朝元門而出時,文武百官,山呼之聲,如排山倒海。
此時似乎是普天同慶,然而,誰又能夠知道,每個人心裡想的是什麼呢?
剛剛從蜀中回來的宣政使王繼恩站在朝班列中,看著這人人稱賀的場面,心中感慨萬千。此時,又有誰還想得到,皇太子的長兄楚王元佐被囚於南宮之中,正好已經十年了。
宮樂之聲,越過重重宮牆,是否也飄到了南宮之中?
但是,至少於劉娥來說,她聽到了。
她不能親臨現場,親眼看著皇太子受冊封的儀式,但她的馬車,卻可以停在朝元門外的人群中,透過黑壓壓的人頭,透過高高的宮牆,分辨著隱約飄來的樂聲,她可以用心,感受著皇太子一步步的冊封儀式,是如何進行。
宮縣之樂,正安之曲,每一聲鐘鼓曲樂之聲,她都在心裡一點點地辨別著,皇太子冊封之儀的每一個步驟,她都已經在心裡頭溫習了不知道多少遍。
直到正安之曲的最後一段終於奏起,她直起身來,輕呼道:“太子就要出來了。”
在車中與她同來的錢惟玉忙問:“在哪裡。”
劉娥微微一笑:“正安之樂就要奏畢,太子要出朝安門回宮了。”
錢惟玉也連忙打起精神來,全神貫注地向外看去。
果然不久,就聽一陣喧鬧,遠遠地但見朝安門開,隔著人群,隔著御林軍,隔著文武百官和儀仗,劉娥二人,也能只是遠遠地見皇太子的儀仗頂上飄動的紫色勳帶一閃而沒。
此時已經過午,皇太子易服乘馬還宮,百官賜食於朝堂。
一直到人群寂靜下來,劉娥才輕輕地道:“我們回去吧!”
回到了薜蘿別院,張耆之妻何氏迎出門來,笑道:“今兒看了皇太子冊封儀,一定是很熱鬧了?”
錢惟玉撇撇嘴道:“哪兒呀!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到,就看到前面一排的人頭,連皇太子的影子都看不到。”
卻見劉娥仍然站在那兒,嘴角含笑,忙推了推她,大叫道:“回魂啦!”
劉娥含嗔看了錢惟玉一眼道:“你呀,真是頑皮。”這邊卻向何氏娓娓道來,皇太子幾時出門,幾時入朝元門,幾時受冊。
錢惟玉聽得眼睛越瞪越大:“劉姐姐,你長了天眼通天耳通呀,我跟你一塊兒兒去的,怎麼我什麼都沒聽到看到。”
劉娥微微一笑:“這得用心去聽,去感覺!”
錢惟玉搖了搖頭:“不明白。不過,我今天可累慘了餓慘了。劉姐姐,咱們天沒亮就等在朝元門外,等到現在……”她看看窗外都已經是晚霞滿天了:“我可餓慘了,還什麼都沒看到,早說不去了!。”
劉娥輕撫了錢惟玉的頭髮,柔聲道:“是我的不是呢。今天是在宮內冊封,咱們自然是見不著皇太子的。待三天之後,皇太子要謁廟告天,到時候,咱們可就能夠見著了。”
錢惟玉眨眨眼笑道:“何必擠在人群裡呢,姐姐要看皇太子還不容易,怕不是太子隔三岔五地來謁見姐姐!”
劉娥搖搖頭,輕聲道:“唉,你不明白,那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時候,我一定要去看著他的。他也知道,我會去看的。更何況,自此之後,我與他見面就更少了。”
錢惟玉不解地問:“為什麼?”
劉娥看著窗外,神情中有一絲的恍惚:“他做了皇太子,萬人瞻目,以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自在了。”
三日之後,東宮宮門大開,皇太子具鹵簿,謁太廟。
自唐天以來,亂離擾攘,將及百有餘年,不曾看見過這立皇太子的盛典大禮。
因此,皇太子謁廟還宮,眾百姓都給紛紛扶老攜幼,在道旁觀看。
當年皇太子上書,開太倉,賑濟百姓;又建立行館,收容落地士子;推薦張詠治蜀,親仁愛民的名聲,早已經深入人心。
京城百姓,受恩尤重。多年來,中原久歷戰亂,現在活著的人們耳中,聽得的都是父祖輩如何在****年間掙扎救生的事。
此時,見皇太子自太廟告天而出,這等的儀仗繁華,已經是百年未見了。此時京城百物繁興,陡然間眾人心中卻頓時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如今真的已經是太平盛世了。”
太平盛世,眼前的軒車玉輅中的人,便是太平盛世的真命天子了呀!
普通百姓,如何顧得這天子是現在式將來式,但聽得一片讚歎之聲,從太子千歲,竟不自覺得變成“太平盛世,太平天子”的呼聲了。
馬車停在人群中,坐在馬車中的劉娥正看著遠方皇太子的鹵簿車駕過來,但聽得百姓們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心中正是暗暗自豪的時候,忽然聽得人群中竟有人發出“太平天子”、“真命天子”的讚歎聲,嚇得臉色大變:“不好”
錢惟玉嚇了一跳,忙拉住劉娥的手:“姐姐怎麼了?”
劉娥的手已經冰冷,顫聲道:“這樣犯忌諱的話,是誰竟敢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來。若是被有心人傳到官家耳中,這還了得。”
就在她說完這句話後半個時辰,宰相寇準被召入宮。
太宗臉色鐵青,見了寇准劈頭就是一句:“今日太子謁廟,竟有人山呼為真命天子。太子竟如此得人心了嗎,今日這般事情發生,將朕至於何地?”
寇准進來時還不知道這話,此時一聽大驚,連忙伏地再拜道:“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太子得人心,說明陛下選擇對了儲君,大宋江山托付得人。這正是國家之幸,社稷之福。陛下應該歡喜才是,為何反出此言呢?”
太宗料不到寇准反有此說,不禁怔了一怔,好一會兒才緩緩道:“是這樣麼?”
寇准忙笑道:“今日太子祭廟告天,百姓歡呼,正是因為欣逢盛世的緣故。陛下不信,可以去問其他人。百姓歡呼,是為了太子,更是為了如今欣逢明君盛世呀!”
太宗像是有些恍惚,點了點頭道:“朕去去就來。”
說著,拋下寇准入了內宮。
寇准獨自呆在御書房,心中極是忐忑不安。皇儲之位空懸多年,諸皇子明爭暗鬥不已。大宋立國才不過幾十年,倘若在皇儲問題上出些差遲。如齊恆公一般,創一世霸業,到死時五子相爭,霸業風流雲散。
如今太宗對太子生疑,若是太子的位置,再有什麼變動,恐怕太宗一旦駕崩,就會出現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則這幾十年的太平盛世就化為烏有了。
但聽得銅壺滴漏之聲,一滴滴似敲打在他的心上,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聽得一聲報:“官家駕到!”
寇准忙跪下迎駕,卻見太宗滿臉喜色地進來,拉起寇准道:“你果然沒走,朕心甚是歡喜。來人,召群臣賜宴,朕要與眾大臣們痛飲一番。”
寇准見了太宗的神情,心中一顆石頭落了地,忙陪著太宗飲宴。方才發生的事,百官們有消息快的也知道了一二,此時見滿天風雨已散,忙著趕上前來奉承,只是不斷稱頌官家英明,擇儲得人,太子民心所向正是社稷之福。
寇准飲到半巡,心中終是不定,忙借口如廁溜了出來,拉著相熟的內侍夏承忠問了詳情。夏承忠滿臉堆笑,道:“寇相放心吧,事情好得很。官家方才回到內宮,見了皇后娘娘、德妃娘娘等後宮妃嬪都一齊叩頭稱賀,說陛下付託得人,民心歸向,將來後福無窮!尤其德妃娘娘更是稱讚太子宅心仁厚,孝悌溫良,官家正應該為此痛飲三大杯呢!說得官家高興起來,就又跑回來要大宴群臣了!”
寇准聽到此處,這才完全放下心來,忙回到宴上,卻是太宗正在找他。寇准此時既然放下心來,他本是豪爽之人,更是酒到杯乾。君臣們足足喝了一個時辰,但見寇准最後已經是喝得大醉,倒要太宗差了御林軍把他運送回家。
此時,太子趙恆正是祭廟告天剛剛結束回到東宮,便聽到了有人把宮中的消息傳出來,嚇得臉色都白了,立刻就欲到太宗面前去剖白自辨。
此時正是張耆在旁,連忙勸住了,這邊飛快地請了新任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二人前來。這二人皆是追隨太宗多年的重臣,李至剛嚴簡重,李沆深謀遠慮,太宗令太子須以師傅之禮事之。並曉諭二人說:“太子賢明仁孝,國本固矣。卿等可盡心規誨,若太,則宜贊助,事有未當,必須力言。至於《禮》、《樂》、《詩》、《書》義有可裨益者,皆卿等素習,不假朕之言諭。”
此時,見太子驚慌,李至性情最是剛硬,先開口道:“太子不必驚慌,倘有任何事,老臣等必以全家性命力保太子。”
李沆老謀深算,見狀也搖頭道:“太子儘管放心,不必急著去官家面前剖白自辨,縱有需要,自有老臣等前去為太子說明辨白。謠言止於智者,太子儘管安坐,先派人去打聽了情況再說。”
好不容易,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滿臉喜氣地跑回來稟道:“太子大喜!官家召了寇相來查問此事,寇相反而向官家稱賀,說是民心所向,是官家擇嗣得人。官家甚是歡喜,已經拉著寇相一齊去飲宴了。”
眾人皆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就在這時,張耆悄悄地進來,暗中遞了一張紙條給太子。太子不及細看,忙收在掌心中。
這時候,李至李沆見滿天風雷已過,且日已西斜,忙站起來笑容滿面地告辭。太子趙恆打點起精神,親自來送二人,二李再請辭請不敢,太子只是不聽,直到把二李送到東宮大門外,見著二人惶恐感動地站在門口連連稱謝,這才入內。
二李見太子轉身入內,這才敢登上車駕回府。
趙恆送了二李出去,轉身回宮,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忽然只覺得全身無力,渾身已經是冷汗濕透。
他打開了掌心的那張紙條,那是用澄心堂的花箋寫著一行細細的小字:“謠言止於智者,行事先問賓客。”
他看著花箋,只覺得心頭一暖。他微笑著,將花箋緊緊地,緊緊地收在手心中,像是收著一件至寶似地。

《鳳霸九天大宋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