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東雄傑 第一節 洛陽蘇莊的故事

  二月初,冰雪消融,草木泛綠。洛陽王畿耕牛點點,沉寂的原野上終於有了些許生機。

  不知從哪一年起,周王就再也沒有親自舉行過春耕大典。每年都是太子或丞相代為扶犁啟耕,年復一年,二月初十的春耕大典也就成了一個虛應故事。在蒼龍抬頭的二月,王畿國人再也沒有了「一年之季在於春」的奮發勤耕。這一片明媚的春光,便也僅僅成了結束窩冬的一個節令而已。郊外王田的啟耕儀式冷清寂寥,幾乎沒有國人再去聽那肅穆祥和的《周頌》,去看那陳舊鋪排的天子儀仗。家居城內的農夫們,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地牽牛負犁,走出城門,住進井田中的茅屋,在暖和的陽光下慢悠悠地開始了公田的春耕。這是周人的古老傳統,春耕必須首先從井田中央的那一塊公田開始。在周室興盛的時候,年年這一天,王室官員都要親臨王畿每一井的公田,代天子給八家啟耕的農人賞賜,其樂融融的繁忙春耕就此才正式開始。如今,這一切都沒有了。春日原野的歡聲笑語,耕耘勞作的勃勃生機,都隨著洛陽王氣的沉淪而淡淡地消逝了。王畿國人們只是踩著祖先久遠的足跡,順從著積澱了千百年的忠誠,依舊首先耕種著屬於王室的公田。

  時當正午,洛陽南門飛出三騎快馬,在井田溝洫的堤道上向原野深處奔馳。

  「哎——!快看,天子使者,要賞耕了!」有人驚喜地喊了起來。

  「我看看。咳!哪裡是天子使者?那是蘇氏三兄弟。」

  「別做好夢了。天子呀,還沒睡醒呢。」井台旁打水的漢子蔫蔫兒笑了。

  「蘇氏兄弟出城,看啟耕王典麼?嘖嘖嘖!」一個女人不勝驚訝。

  共耕公田的八家男女轟然笑了起來,一個老人停下犁道:「你都不去看,蘇氏兄弟有閒心看那老古經?往東瞅,那是蘇氏別莊,蘇門有大事了呢。」

  城外原野的東南處,一片柳林剛泛青綠,在枯黃的原野上鮮嫩醒目。柳林深處,掩映著一片青色磚瓦的大莊園。莊園外的土地溝洫縱橫,井田中耕牛點點,歌聲隱隱。莊園內炊煙裊裊,雞鳴狗吠。在慵懶困窘的洛陽郊野,這片莊園卻是難得的一片興旺。

  這就是洛陽國人眼熱稱奇的蘇氏別莊。

  按照周人的禮法,王城四野的土地直屬天子管轄,叫做王畿。王畿之民叫做國人。那時土地廣闊,人口稀少,國人都住在王城之內。只是沒有國人身份的隸農,才居住在城外原野叫做「田屋」的茅屋裡。直到春秋亂世,城池依然是國家命脈,集中了幾乎全部的社會財富與人口精華。所以,那時的戰爭才以攻取城池為戰勝目的,每戰不說佔地多少,而只說「拔城」幾座。每逢收種耕耘的時節,住在城裡的國人才出得城外,住進原野井田的耕屋。農事結束,便又回到城中居住。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到了戰國之世,這種「國人居於都」的情況漸漸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原諸侯實行變法,廢除了隸農制,昔日只能住在荒郊野外田屋的奴隸也變成了平民。平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莊園便慢慢好了起來,既便利耕作飼養,住著又寬敞自在。人口慢慢增加了,土地卻在日漸減少,拓荒開墾便成為天下農人的家常便飯。住在城外的新平民不受出入城門的時間限制,也不受城內官署工商的無端干擾,開墾的荒地多,又可以起早貪黑地勤耕細作多養牛羊家畜,便有許多農人迅速富了起來,超過了居住在都城內的「國人農戶」。時間長了,城池裡的國人農戶也漸漸醒悟,便紛紛變通,在郊田中蓋起了長期居住的瓦房院落,家族中的精壯人口便常年住在郊田莊園,大養牛羊家畜,隨時照料田園溝洫;城池中的老宅便留下老幼弱病養息看守,活泛之人便將多餘的房子改成店舖作坊,做點兒市易買賣。

  於是,城池的人口便慢慢發生了結構的變化——農耕人口漸漸遷出了城池,原野中出現了星羅棋布的村莊,城池漸漸變成了官署、士人、工匠、商賈聚居的處所和交易的中心。從此,土地便和人口財富連在了一起。打仗也開始看重對土地的爭奪了,佔地多少里,得民多少戶,也開始成為戰勝的成果。戰敗者也以割讓土地,漸漸取代了割讓城池。

  但是,在這熙熙攘攘的天下潮流中,洛陽王畿卻幾乎沒有變化。

  就像洶湧波濤中的一座孤島,洛陽王城依然浸淫在萬世王國的大夢裡。國人依然住在王城之內,郊野井田里依然只有星星點點的耕屋與與隸農破舊的茅屋。三百年前,周平王東遷洛陽時,周圍的王畿之地包容了方圓千里的三川地區,天下諸侯稱為「千里王畿」。三百年過去,洛陽王畿竟萎縮到了「方七十里」,站在洛陽城頭即可一覽無餘,竟成了汪洋大海裡的一葉孤舟。儘管如此,洛陽王城裡的國人還是一如既往地守著祖宗的禮法,守著久遠的井田,守著蒼老的王城,守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躬耕而食,鑿井而飲」的永恆準則,淡淡漠漠地做著周天子的忠順臣民。

  在這片王畿土地上,蘇氏別莊是顯赫的,也是孤獨的,無異於鶴立雞群,如何不令國人眼熱歎羨?在啟耕公田的大典之日,蘇氏兄弟卻鮮衣怒馬地奔馳在初綠的原野,又如何不令國人嘖嘖側目?但聞馬蹄聲中,洛陽國人特有的洪亮口音隨風飄來:

  「四弟,張兄此來,卻是何意?」

  「我卻如何曉得?這要二哥說呢。」

  「休要多問,回去自然知曉。」

  說話之間,三騎駿馬已經消失在綠色搖曳的柳林之中。

  田埂的老人搖搖頭,一聲深重的歎息:「世風若此,國將不國了。」躬耕壟上的農人們也紛紛跟著搖頭歎息一番,便又無可奈何地開始了默默勞作。

  蘇氏別莊的主人叫蘇亢,論原本身份,卻也平常得很,一個專門從事長途販運的生意人而已。那時侯,生意人分為兩類,行商坐賈——行走四方採購貨物者叫「商」,坐地開店零售貨物者叫「賈」。這蘇氏一族本是殷商後裔,身體裡流淌著殷商部族駕牛車奔走天下的血液,做的自然是行商。殷商王朝被周人革了命,殷商部族的平民們卻遠遠沒有上層貴族那麼多仇恨與憂戚,依然是一輛牛車走天下,過著傳統的商人生活。但周人禮法嚴格,市易皆由官營,不許私人做生意,自然也就瞧不起商人。但周王室卻有罕見的冷靜,一則為了消磨商人的仇恨,二則也覺得商人周流四方財貨,對民生國計有好處,便也就對商人網開一面,允許他們在官營市易之外繼續做商人,並沒有一刀硬砍,強迫商人變為耕耘的農人。這一寬鬆果然見效,醉心於財貨積累的商人們一心奔走謀利,便大大削弱了殷商貴族的根基力量,使得周公旦一舉平息了殷商貴族管叔、蔡叔的叛亂,使周室河山真正安定了下來。

  蘇氏一門在「管蔡之亂」前就在洛陽定居了下來。那時侯,洛陽還是個不大不小的城堡,僅僅因為是拱衛鎬京東部的屏障而頗有名聲。誰想三百多年後周平王東遷,洛陽竟做了京都王城。在「王城料民」時,禮法規定:居住在洛陽城內的國人只能是周人部族。蘇氏作為「商人」,本當遷出洛陽。當時的蘇氏族長卻冒死求見周平王,陳述蘇氏居住洛陽三百多年,早已成為「國人」,不當遷出。周平王為安定人心,破例下詔:凡在洛陽居住百年以上的「商人」,均可成為「國人」!

  蘇氏族長犯難請命,安定了商人,也使蘇氏一門名聲大振,成為「新國人」的望族。但幾百年下來,蘇氏一門的「行商」生計卻沒有發達起來,依舊是個平庸的商人家族。到蘇亢做了族長,繼承了祖業,天下已經是大爭之世的戰國了。

  這蘇亢聰穎智慧,非但通達商道,使家業重新振興,而且知書達禮,與天下名士交往頗多。久為商旅,蘇亢周遊天下見多識廣,深感洛陽國人的活法簡直與活棺材無異,與天下大勢相去甚遠。他很想變個活法,活得自由自在一些,便獨出心裁,一步一步地做了起來:第一步,他在洛陽城外私下買了一家「國人」荒蕪的百畝棄地,蓋了一座小院子做別居;半年之後,洛陽官署竟是無人過問他這「私相易田」之罪。蘇亢的膽子便大了起來,也看到了王室官署無暇治民,便找那些無力耕耘荒田的「國人」私下商議,將他們井田中的「私田」一塊一塊地買了下來。十幾年功夫,他逐步買下的「荒田」竟達兩千多畝!

  買田之後,他竟不愁耕耘。每逢收種,他便「買工」——付錢給住在郊野的隸農,讓他們幫自己耕種收穫。洛陽王畿的隸農是「國隸」,也就是官府奴隸,只歸官府管轄派工。王室整天顫顫兢兢地防備戰火,對奴隸的管束鬆弛得幾乎是放任自流——只要不逃亡,就是好隸農,誰還來整天督導你耕作?於是蘇亢便有了取之不竭的勞動力,加上他厚待隸農工錢多,隸農為蘇莊做工竟是特別踴躍。商路生意好,土地收成好,蘇家就蓬蓬勃勃地發了起來。

  蘇莊不斷擴大,蘇家便成了唯一在洛陽城外擁有豐厚田業的國人。

  但是,這些還並不是蘇亢的最終謀劃。他的大志在於改換門庭,使蘇氏家族從世代商人的身份中擺脫出來,成為士大夫貴族世家。雖說商人在戰國之世已經不再公然被人蔑視,但在官署與世人眼裡,卻終究是言利小人。蘇亢在自己的經商交往中,對這種身份差別有痛徹心肺的體味。一介商賈,別說與高車駟馬的王公顯貴有霄壤之別,即便是清貧士子與尋常國人農夫,也常常不屑與商人為伍。

  有一年,蘇亢到魏國安邑採購絲綢,不知那條溝渠沒有滲到,安邑官市竟要驅逐他這個洛陽商人。蘇亢憤而爭執,鬧到了丞相公叔痤府裡裁決。公叔痤官聲頗好,蘇亢對丞相裁決滿懷希望。誰知進得府中,那個官市小吏氣昂昂進去了,蘇亢卻被府吏擋在院中等候,嚴令不許走動窺視!在北風呼嘯的寒冬,蘇亢整整站了一個時辰,渾身凍得僵硬,也不能到廊下避風處站立,更不要說到客廳取暖。那時侯,他流下了屈辱的淚水,暗暗對天發誓,一定要讓兒子入仕做官,永遠不要做這種「富而賤」的商人!

  後來,蘇亢有了四個兒子。經過仔細審量,他讓資質平庸的長子蘇昌跟自己經商掌家,將聰慧靈秀的三個小兒子卻送出去求學了。他給三個求學的兒子立下了規矩:若不能成名入仕改換門庭,死後不許入蘇氏宗祠!

  蘇家的舉動就是無聲的告示。王畿國人有人嘲笑,有人驚歎,有人艷羨,口風相傳,竟成為一時佳話。蘇氏家族的命運能否改變?竟成了洛陽國人拭目以待的謎。

  但是,沒有等得多少年,洛陽國人便對蘇亢刮目相看了——蘇家三個兒子竟都是學問非凡,成了洛陽名士!這便是縱馬原野的蘇氏三兄弟——蘇秦、蘇代、蘇厲。

《大秦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