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蠻侍衛放刁譏天顏 奸阿哥射獵動心術

張五哥被選為新入值的護衛。按常理是輪不到他的。他一不是滿人,二不是勛戚子弟。善撲營總管趙逢春親眼見他在刑場上蒙赦,受瞭康熙的特殊恩遇,老上司武丹又極口誇贊五哥忠誠孝順。有偌大人情在,做好做歹將他補瞭進去。隻是因不在旗籍,一時卻也難得靠近皇上。

乍入紫禁城,張五哥真有點像傻子趕集,被皇宮裡金碧輝煌弄得眼花繚亂,呆頭呆腦地在隆宗門站瞭兩天崗。那班子公子哥兒出身的侍衛哪裡瞧得起這鄉巴佬,都叫他“憨五”,苦差累差都派遣到他身上,動不動還拿他取笑開心。張五哥慢慢悟過來,既然大傢都是護衛身份,為何自己要受人欺侮,心下也不免不服,隻還沒有破臉鬧別扭。

康熙北巡狩獵,八月十九日啟程。過瞭密雲,天氣變瞭,先是下小雨,後來變成瞭雷暴雨。岡巒山色一片蒼茫。地下泥濘,道兒難走,人人弄得泥猴兒似的。侍衛鄂倫岱在前面開路,本來這差使自在,比在康熙身邊寸步不離活泛得多。因此他討瞭這差,由德楞泰和劉鐵成跟從康熙。不想遇上這天氣,他反倒倍加辛苦,心中有點不快,便拿這幹子新選進的護衛們出氣。這就更苦瞭五哥。前頭路上雨水沖下石頭,他去搬;遇有雨水沖斷瞭道兒,他帶著人去修;一時後頭路滑,又叫他回去推車,竟要比別人多走兩倍的路。這日行到十五裡坡,幾百輛車上到坡子上。張五哥推車推得精疲力竭,剛坐在路邊石頭上脫靴刮泥,不防被守在禦輦跟前的鄂倫岱一眼瞧見,縱馬過來,照背就是一鞭子罵道:“日你奶奶,我看就你最懶!起來!爺還顧不著歇息,你怎麼就敢躲清閑?沒見萬歲的車廂板松瞭麼?去砍個楔子安上!”

張五哥橫著眼盯視鄂倫岱許久,扭頭便走。至松樹林子裡,他狠狠劈下一大枝松枝,拖到禦輦跟前,相瞭相,用刀削出一個木楔子,在榫子前比量比量。鄂倫岱見他不服氣,越發連聲催罵道:“喪門神!你磨蹭啥?快尋個石頭砸呀!”

“你咋呼個啥?”五哥再也耐不住瞭,“閉住你那臭嘴,有威風回炕頭沖你婆娘使去!木楔子不比量就硬塞,車子弄壞瞭算你的算我的?主子就在裡頭坐著,輪著你大呼小叫?我是你的奴才麼?”說著,將楔子用手指夾著塞進縫裡,稍一使勁,那廂板“嘎”地一聲,越發裂寬瞭許多。

鄂倫岱知道因禦輦漏風,康熙早已移到鄭春華車中,因此才敢在這裡抖威風。見一個小小護衛竟敢如此頂撞,頓時勃然大怒,咬著牙罵道:“反瞭你瞭!爺在這裡當差這些年,幾時見過你這樣野雜種?誰給你撐腰的?不過就是趙逢春吧?連他媽武丹算上,又該有幾斤幾兩?沒王法的王八羔子!”說著又狠狠抽瞭兩鞭!

張五哥氣得渾身直抖,擰著臉飛身一躍,已將鞭子奪在手中。看瞭看,是牛皮纏鋼絲制成的。可用來趕馬,也可用作武器,因冷笑一聲道:“傢什倒是好傢什,隻可惜你本事沒有架子大!老子位份低就該白挨你鞭子?再敢放屁尥蹶子,老子也就不客氣!”說罷連扯帶拽,咯咯幾響,那鋼鞭早紛紛斷瞭幾截……一甩手扔進路邊的潦水溝裡。旁邊站瞭幾十號人,此刻個個嚇得呆若木雞。鄂倫岱見他如此功夫,倒吃瞭一驚,但當著眾人,臉面又下不來。他飛身下騎,向五哥攔腰就是一腳,接著又抬腿舉足向五哥臉上踢去。張五哥一閃眼見他靴子上釘著狼牙釘,竟似要取自己的性命,急忙向後躍瞭一步,提起鄂倫岱的腳尖隻一翻,順手一送,鄂倫岱懸空一個筋鬥摔進一丈開外的官道溝裡,驢糞馬尿濺得滿身滿頭皆是。鄂倫岱一骨碌跳起,抽出腰刀便逼上來,命在一旁圍觀的幾個小侍衛:“愣什麼!把這個畜生捆起來,按君前無禮處置!”

“你是哪門子‘君’?”

身後忽然傳來康熙的聲音,原來不知什麼時候,他帶著德楞泰、劉鐵成,扶著太監趕來瞭。康熙站在濛濛雨霧中,鐵青著臉道:“朕聽你多時瞭!原以為你不過恃著是親貴子弟,驕縱些兒,如今看來,你竟是特意地作踐人!”

“奴才不敢!”鄂倫岱隻好跪下,卻是一臉不服氣的神色,叩瞭頭,別轉臉說道,“總是奴才輕狂浮躁,侍候的不好,惹主子生氣。”

雖然臉色不善,話總算說得沒出大格。康熙氣得咽瞭一口氣,道:“朕知道你心裡不服。是不是因為八阿哥薦你當甘肅將軍,沒有如你的意,你這副德性樣兒,想和飛揚古比?你隻配給他提鞋!武丹雖是漢員,做瞭四十多年的侍衛瞭,連他也不放在你眼裡,你懂得王法麼?是朕虧待瞭你瞭麼?”“奴才沒說皇上虧待瞭奴才!”鄂倫岱擰著臉說道,“奴才雖沒戰功,隻是幾次南巡護駕也盡瞭力,可從沒敢想往高枝兒上攀。皇上隻管放心,奴才有一分心使一分力,總要粉身碎骨報您的恩遇!”康熙品品這話,越發的出邪,但也無可挑剔,遂冷笑道:“朕也叫你放心,你有一分心就得一分報應。朕從不負人,人若負朕,也不會有好下場。滾起來!這麼冷的天,車駕都停在雨地裡,難道就在這樹林子裡頭過夜?”

“是!”鄂倫岱狠狠瞪瞭張五哥一眼,向康熙又叩瞭個頭,口中說道,“奴才知罪瞭,這裡是難過夜的。”便起身徑去。

康熙陰沉著臉看著他去遠,也不理會張五哥,徑自登上禦輦,催車趕行。他怔怔望著窗外肅殺的秋色,想起方才鄂倫岱那副無賴相,越想越氣,掀起窗簾,命劉鐵成:“你去後頭傳旨,叫張廷玉過來!”

張廷玉和馬齊都隨在諸阿哥的轎車後邊,披著油衣,騎馬從行。方才前頭車隊停瞭許久,不知出瞭什麼事。聽見康熙傳呼,張廷玉給馬齊打瞭個招呼,便縱騎飛馳到康熙輦前,下馬攀轅,抹瞭一把頭上的雨珠兒,問道:“萬歲召臣何事?”

“你上來!”

“這……”

“上來。”康熙口氣沉悶,低聲又吩咐一句,便放下瞭窗帷。張廷玉忙後退一步,望禦輦恭肅一揖,小心翼翼地上車,側身站在康熙身旁。

車子一晃,又軋軋行進瞭。兩個人一時誰也沒說話,隻聽前頭八匹健騾踏著泥水發出單調的嚓嚓聲。

“皇上臉色有點蒼白。”良久,張廷玉方囁嚅道,“莫不是身上不爽?再不然就是生瞭誰的氣。要不要傳太醫來?”康熙擺瞭擺手,沒言聲,隻粗重地喘瞭一口氣。張廷玉從後窗望見幾個太監靠得很近,伸出頭去吩咐道:“邢年,叫他們靠後些。你在這裡聽招呼就成。”

康熙見他如此細心,不禁點瞭點頭,臉上平靜瞭些,遂將鄂倫岱惹事生非的情形說瞭一遍,又道:“一連多日,朕心緒不寧。總覺得這次狩獵像要出點什麼事似的。侍衛近在肘腋,不是馬虎的事。馬齊人雖實誠,隻是過於厚道瞭。你說說,鄂倫岱今日此舉,是無心還是有意?要不要即刻打發他到外任上去?”張廷玉兩眼望著窗外,久久沒有言語,移時才沉吟道:“鄂倫岱這個人心粗氣浮,不過仗著前幾次南巡護駕有功,又是八爺的表兄,論起來還是皇親,做事就少瞭禮數。侍衛裡頭,德楞泰是個老實蒙古漢子,劉鐵成是皇上一手從泥塗中拔上來的。他們都不至於對皇上有二心。所以您得寬心。鄂倫岱如此作為,奴才以為斷不可再留在皇上身邊。容奴才和馬齊商議一下,到承德就把他調到外任去。”康熙聽瞭,陰沉沉一笑道:“你的話說得很委婉,朕知道你對這些人也不放心。你有你的難言之處。阿哥裡頭的事朕心裡雪亮,鄂倫岱就是看著太子這些時不得意,存瞭別的念頭,竟在朕身邊耍威風瞭。鄂倫岱去後,你看由誰來補缺呢?叫趙逢春上來如何?”

“趙逢春……”張廷玉想瞭想,搖頭道,“善撲營那邊沒有可靠的人恐怕不行。他還管著步軍統領衙門,一時也離不開。要依著奴才,德楞泰可提為領班侍衛,加上劉鐵成。這兩個人的忠心都是靠得住的。如不敷用,再從下頭簡拔幾個上來,就怕德楞泰威望不足,彈壓不住。”“成!”康熙坐端瞭身子道,“彈壓不住的事不必慮,還有馬齊嘛!你也兼任領侍衛內大臣!再補幾個年輕的進來,朕看那個張五哥就好。你們擬個名單朕來圈定。朕早就想過,善撲營和九門提督不宜一人兼任。這不是信得過信不過誰的事,這是規矩。善撲營再增一千兵額,仍由趙逢春管。步軍統領衙門嘛……你看隆科多這人如何?”

張廷玉不禁呆瞭。撤換鄂倫岱,明顯是信不過八阿哥胤禩,但升任隆科多,加重瞭佟國維的勢力,又似乎對胤禩很有利——本來他覺得已經摸到瞭康熙的心思,一下子又覺得糊塗瞭。怔瞭半晌,才答道:“主上聖明!”

因道路不好走,車駕足足走瞭九天才到瞭承德。天氣漸漸晴朗。內外蒙古各部王爺,十天前已經趕到,都住在自己的宅邸中等候天子車駕。這座避暑山莊於康熙二十二年踏勘,至四十三年才算粗具規模,已是氣度宏偉,內設行宮十二處,西北以金山、東北以黑山為山莊屏障,正南設中麗、德匯、峰門三門,內中即是禁苑。每年夏日皇帝來此避暑,秋日來此狩獵,漠南北蒙古王公、臺吉、青藏紅黃喇嘛、教主及朝鮮使節,各自帶人前來迎駕、朝覲。一些精明的行商瞧準瞭這是塊風水寶地,便在山莊四周蜘蛛網似的營建起店鋪房舍。十數年光景,昔日滿是荒煙野草的熱河之濱,儼然已成為都會之市。車駕當晚抵達,各王公俱在蘆棚前侍候跪接,滿街張燈結彩,香花盈巷,爆竹充耳,熱鬧得異常。康熙卻顯得很疲倦,命人去瞭輦上黃蓋,坐在車上微笑招手示意。車駕直趨煙波致爽齋,免去朝會典儀,著太子代為接見眾臣工。

熱河圍場設在甫田,緊鄰萬樹園,地處山莊東北,在黑山之南,塞湖之北。其地林密草茂,山峻水闊,放養瞭不計其數的鹿、麋、獐、狍、熊、虎、豺、豹之類。不知是哪位雅人為其取名“叢樾”。康熙四十四年,皇帝第一次來此圍獵,張廷玉為之定名“甫田”,意即天子獵狩之田。從此一般小民就無緣到此瞭。

隔瞭一宿,康熙已養足瞭精神,一大早起來,喝瞭一碗參湯,略用瞭點點心、山葡萄酒,便叫人去清舒山館傳瞭太子過來。鐘敲七點,巳初時分,康熙背挎雕弓,腰懸寶刀,足蹬青緞涼裡皂靴,戴一頂天鵝絨緞臺冠,身穿巴圖魯背心,套石青開氣夾袍,滿面紅光大踏步出來。胤礽率先,緊跟著馬齊、張廷玉。十四個滿二十歲的皇子一律戎裝佩刀,黑鴉鴉跪瞭一地,叩頭山呼:

“萬歲!”

“伊立!”康熙伸手一揮,用滿語叫起,神采奕奕掃瞭眾人一眼,笑道:“今年人來得齊全!得玩個痛快。這苑裡都是未馴之獸。兒子們,你們一是要小心,二是要爭先!”說罷指瞭指李德全捧的一柄寶石雕花黃玉如意,道,“阿哥們無分高下長幼,誰獵得最多,這柄如意就賞他!”

眾人立時一陣興奮,阿哥們個個面露喜色,躍躍欲試。這柄如意因顏色近於明黃,一向是乾清宮的鎮案珍寶——大行皇帝賞給康熙,如今康熙又要賞人瞭!胤礽不禁身子一顫,臉色有點蒼白。胤祥用肘碰瞭一下胤禛,悄聲道:“你瞧大哥,叫這東西勾得眼都直瞭!三哥假惺惺,兩隻手捏著,表面上似沒事人,可心裡也在叫勁兒呢!這回咱兩人得幫太子掙回這個臉面。”正竊竊私議,卻見胤禛跪前一步,叩頭道:“皇阿瑪!此物恐非人臣能當得起的。求萬歲另選一物,兒臣們好奮力爭取!”

康熙似乎沒有想到這一層,遲疑一下笑道:“你們都是黃帶子阿哥,那不也是明黃色?賭金子、銀子有失皇傢身份,也太俗氣——這樣,朕和太子不與你們爭。君臣一分明,也就無甚妨礙瞭。”鄂倫岱因見張五哥新著三等侍衛服色跟在德楞泰身後,居然氣宇軒昂地帶刀緊貼康熙,心中便氣不打一處來,笑道:“可惜侍衛們沒這幸運,要不然奴才也來爭一爭,心裡才美哩!”胤禩陡地想起張德明拆字,“美”字是“八王大”,不禁心中一動。目不轉睛看著那柄晶瑩玲瓏的黃如意。

“傳旨!”見阿哥們的個個猴急相,康熙心中雪亮,閃過一絲不易覺察的冷笑,大聲說道,“蒙古王公在萬樹園甕城上觀戰!”

在臨時築起的甕城上,康熙召見瞭前來朝賀的一百餘名蒙古汗、親王、郡王。挨席勸酒,間或與漠北西蒙古幾個王爺說笑幾句,時已午牌。早佈在禁苑四周的一萬餘名禦林軍四面八方鳴起號角。分青、紅、皂、白四旗,從四方擂鼓搖旗,齊聲發喊。此刻,碧澄澄的天空,不時飄來一塊白雲。苑裡的猛獸弱禽一齊被驚得亂作一團,四處奔逐、翱翔。

康熙端著酒杯,冷冰冰地瞥一眼滿臉不忍之色的胤禛,輕輕嘆息一聲,對身旁的科爾沁王笑道:“君子不近庖廚,是怕聞哀號之聲,這就是仁義。孔老夫子也真有趣,待吃肉時又講究割不正不食!人,真乃世間第一無情之物!”

說話間,便見東邊數十騎,北邊一百餘騎沖過來,馬蹄在秋草間踐踏著,掀起的枯草敗葉,在半空中飛舞。康熙認出來瞭,東邊是胤祥,北邊是胤禔,胤禔帶著皇孫弘昉、弘晌和門人親兵,一個個都挽弓搭箭,揮刀挺槍殺得渾身是血。草間的走獸有的血肉模糊,有的躺在草間掙紮、哀鳴,草地上汪瞭一攤攤血泊。東北邊是胤禟、胤二人,胤瘋魔瞭似的在前頭趕殺;胤禟在後堵截,收拾獵物,將野獸耳朵割瞭,掛在馬屁股上。其中有胤禔、胤祥砍倒在地的,自然不少也成瞭他們囊中之物。康熙不禁暗贊,這兩個辦得有章法!隻是西邊胤禩、胤祉毫無動靜,野獸們亂過一陣靈醒過來,都發狂地向西逃竄。四阿哥胤禛信佛,守定瞭不殺生。隻帶著兒子弘時、弘歷和傢將牢守西北,闖入圈子的,一概生擒;逃掉的各聽天命,絕不射獵。

一場圍獵好似風卷殘雲,未末時牌便見分曉。通算下來,胤第一,胤禟次之。胤禔、胤祥殺得精疲力竭,平分秋色各得第三。胤祉、胤禛得的最少,卻都是些活物,縛成串兒獻上。惟獨胤禩一無所得。

“朕說過,獵物最多者可得此賞。”康熙撫著如意,略一沉吟說道,“胤上來,如意賞你!”又轉臉問胤禩,“你為什麼毫無所得?”

“皇上!”胤禩苦笑一下,說道,“堯帝捕獵,網開一面,為生靈開一線生路。兒臣願父皇為堯舜之君,不為竭澤而漁之舉。為一柄如意,與手足們爭高低,兒臣於心不安!”康熙聽瞭點頭含笑。胤卻道:“我沒這份善心,隻曉得誰的多,如意就歸誰!承蒙九哥送我十隻,不合占瞭頭名,阿瑪賞我,恭謝不辭瞭!”說著就要接如意。

胤祥突然上前一把攔住瞭胤,說道:“十哥少安毋躁!這是良心賬,你敢大聲說一句:‘我第一!’兄弟我讓你!”

“我第一!”胤挑著眉頭大聲叫道。又冷笑道,“怎麼,你又想欺侮我?如今我不欠債瞭,你還擺什麼總管架勢?”說罷,“呸”地啐瞭一口。胤禟忙排解道:“都是親兄弟,何必為這傷瞭和氣?十弟既有憑據,老十三,你就別爭瞭吧!”

康熙笑道:“虧你胤祥說嘴。讀瞭幾年兵書,這行獵和打仗相似,得用心!”胤祥也不顧胤祉殺雞抹脖子遞眼色,梗著脖子說道:“早曉得誰偷得多誰得賞,兒子寧可學八哥,歇著!可嘆是,連打獵也取巧兒,使奸的竟受賞!”

康熙心裡一動,略一思索,冷笑道:“你這是和朕說話?掌嘴!”“阿瑪!”胤祥面白如雪,氣得手腳冰涼,撲通跪下,淚水奪眶而出,“兒子反正是多餘的人,人傢都厭憎我,活著也沒意思,就此辭瞭,阿瑪保重!”說著抽刀猛地橫向頸間。嚇得劉鐵成、德楞泰一幹侍衛一擁而上,跪著奪去胤祥手中刀。五哥膝行一步向康熙哀求道:“主子開恩,免瞭掌嘴吧!奴才原沒身份說這話,但隨著主子看瞭半日,確是十三爺……”下頭的話他沒敢說出口。

“皇上!”胤禩跨前一步,說道,“十三弟幼年失恃,未免略驕縱些,口沒遮攔。皇上別生他的氣,這麼多外藩瞧著,他臉面下不來,其實心裡沒什麼。”康熙這才回過顏色,粗重地喘瞭一口氣,起身便走。慌得眾人忙都跟著,胤禛因賠笑道:“今兒全怪我和八弟,沒有盡力,害得皇上沒玩痛快。皇上若生氣,請責罰兒臣。明日若還有興致,我在獅子園北獵狼,請父皇觀賞解悶兒。”

康熙站住瞭腳,問道:“為什麼專一獵狼?”胤禛笑道:“打獵殺生太多,所以兒臣守株待兔。狼是害人之獸。去年昭烏達王爺進京,說瞭個打狼的法子。兒子在獅子園北修瞭一座土城,引狼入室,大約也有幾百頭,已經餓瞭它們幾天。明日兒子陪阿瑪看看如何?”說罷抿嘴一笑。

《康熙大帝4:亂起蕭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