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楊起隆密謀亂北京 吳應熊舌戰鼓樓西

送走康熙一行,吳應熊看看表,已至未末申初,匆匆趕回好春軒,令保柱和郎廷樞先歇息去,他要趕緊寫信給父親。

信寫得很長,連與周培公對弈時那些語帶雙關的對話都一字不漏地寫瞭進去。末瞭寫道:

……康熙陰險狡詐,千古帝王無人能及。王若不撤藩,則禍在目前而甚淺;王若撤藩,則禍在日後而至深。天下臣民之想望,吳門九族之安危,系於王之一念,伏望深思再三,英明決斷,則漢室江山幸甚!

直到掌燈時分才寫好這封密信,吳應熊用火漆仔細封好。第二天到內務府領瞭天麻,便派心腹傢丁直送雲南。一切停當,吳應熊才叫來保柱和郎廷樞在好春軒共進晚餐。

三個人都是心事重重,保柱甚至有點煩亂,悶著頭扒瞭兩口就不吃瞭,起身笑道:“世子如果沒別的事,我就回房去瞭。”郎廷樞也站起身來準備告退。

“不要垂頭喪氣,形勢大變就在目前!”吳應熊的嗓子有點喑啞,幽幽的目光註視著搖曳的燭光,一字一板地說道,“這個藩若是好撤,早就撤瞭!世琮他們在廣東密議之後,三王便分頭請求撤藩,肯定要做大文章!汪士榮先到陜西,已經說動瞭馬鷂子下屬二十幾個軍將,一打起來西邊立時便要他好看。現在孫延齡成瞭傀儡,別人不知道他,我最清楚。別瞧他狗顛屁股似地攆著孔四貞巴結,其實是個愛面子的叫驢,他服氣不瞭!汪士榮再去那煽一把火,不燒也得燒起來。孔四貞一個小小臭蟲能頂起臥單來?我們要打起精神來,大戲就要開場瞭!”

這個話對保柱說來,有點文不對題,他的心情是十分復雜的。沉吟良久,保柱方道:“世子,您在北京還是謹慎為上,這些話不用說,您怎麼吩咐,我就怎麼辦。”

“你不愧為王爺的心腹,真是忠心可嘉!”吳應熊目光陡地一閃,“但是,現在不能光圈在屋裡瞭,要想法子離開這龍潭虎穴!我不能再與楊起隆他們不明不白的瞭,要將他們拉過來為我所用,不然,憑我們幾個,走不出直隸就會被人拿瞭!”他抬頭看看廳上的條幅,用宣紙絹裱十個茶杯大的字,雖然寫得毫無章法,卻是父親給自己的處世真訣:

得意不快心 失意不快口

吳應熊閉瞭目仰在椅上,好像在聚積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好半天格格冷笑一聲,又說道:“周全斌小人心胸,上次沾瞭便宜便不可一世,他能到我這裡做不速之客,我當然也可以到他府裡去趟趟這汪渾水!”

郎廷樞一怔,忙道:“現在去?太倉促瞭一點吧?”

“不倉促!”吳應熊想定瞭,“啪”地一拍椅背立起身來,“我久已思慮好瞭,就缺一個龍虎宴上保駕的,有保柱在,就齊全瞭!”說著回身咕咚咚倒瞭三大觥酒,遞給保柱和郎廷樞各一杯,一碰說道,“幹瞭!”

小毛子帶瞭吳三桂撤藩和皇上去吳應熊府下棋兩條新情報,到鼓樓西街周府向李柱報告。他一入鐘三郎會,楊起隆立刻就看出來,這個小毛子具備瞭王鎮邦、黃四村和阿三這些人難以達到的條件,年紀小、手面大、熟人多,機靈聰明而且見多識廣。從黃敬傳過來的話看,康熙仍有起用小毛子的意思。經過幾番考驗之後,頭一次見小毛子,楊起隆便賞瞭他二百兩生金餅子,吩咐李柱,小毛子這條線不由王鎮邦提調,他和李柱親自掌握,和黃敬各幹各的,不要互相勾連。因此小毛子很快便成瞭紅人。

這兩條消息立時在周府引起瞭轟動。焦山、朱尚賢、張大、陳繼志和史國賓幾個人都在竊竊私語,估量著即將變化的形勢。黃四村覺得小毛子隔過自己,便覺得臉上有些無光,回頭看王鎮邦,卻似並無芥蒂,一口接一口地抽著長管旱煙。

楊起隆在裡頭已經聽人說瞭,踱出堂外時,見大傢兀自圍著小毛子七嘴八舌地盤問細節。小毛子儼然成瞭中心人物,臉上放著光,坐在木腳踏子上說得眉飛色舞,唾沫星兒四濺。見楊起隆出來,李柱從椅上一躍而起,大聲說道:“少主兒來瞭,跪拜!”十幾個人聽到這一聲,忙都轉身跪瞭,輕聲呼道:

“千歲!”

楊起隆卻不理會,徑直走到小毛子跟前,和顏悅色地問道:“這都是機密大事——你怎麼曉得的呢——都起來吧,隨便坐著說話,以後隻要不請神,不開香堂大會,我們就不要弄這規矩。”

“回少主兒的話!”小毛子麻利地打個千兒起身道,“奴才的朋友多嘛!裡頭給雲南的廷寄,是聽新近掌璽的何桂柱說的;裡頭去吳府,是聽一個額駙府奴才小時候的光屁股朋友說的!”對康熙,他既不能稱“皇上、萬歲”,也不願貶稱,便起瞭個“裡頭”的名字。

楊起隆坐回椅子裡,把折扇張開看瞭看,轉臉笑問焦山:“焦兄,你怎麼看這兩件事?”

“兩件事是一件事。”焦山膚色黝黑,又不茍言笑,很難看出他的神色,聽楊起隆問他,毫不遲疑地答道,“朝廷害怕用兵,又不甘示弱,想太平瞭結三藩。”

“我看康熙是想去摸吳應熊的底兒,他心裡不踏實!”說話的是“閣老”張大,年紀雖老,嗓門兒卻很大,聲音很脆。

楊起隆眨瞭一下眼睛,他最擔心的便是“太平瞭結”。無亂可乘,鐘三郎百萬會眾便是烏合之眾,能派什麼用場?沉思一會兒便用目光詢問他的軍師李柱。

“二位說的都有道理,朝廷當然不願隨便興軍,作一點試探也未嘗不可。”李柱目光深沉地掃視著眾人,“現在最關緊要的不是猜他們在想些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在做些什麼——繼志弟不妨將各處情勢談談,大傢參酌一下就明白瞭。”

陳繼志是朱三太子封的“總督”,各方情報都歸他匯總,聽李柱點到自己,便清瞭一下嗓子說道:“現在朝廷在熱河、遼東、內蒙練兵,人數總共約有三十五萬,很上勁,遏必隆前不久還巡視瞭各地練兵的情形。又花十萬內幣,請瞭個西洋人張誠督造紅衣大炮,這件事康熙還親自去看瞭。青海、內外蒙到塞內的通道都設瞭卡,一律不許地方官亂征馬匹,朝廷自己征的馬卻比往年多出一倍。米思翰征糧更是賣力,今年約比往年多三成……吳三桂那邊難處更大,但備戰的事幹得更兇,馬匹從西藏那邊源源征入,兵額又密增瞭十三佐……”他很熟悉情況,足足說瞭半個時辰才說瞭個大概,末瞭又道,“這些都是各地香堂堂主送來的信兒,親眼所見,當然是很靠得住的。”

“針尖對麥芒,這就是眼前勢態。”李柱聽完笑道,“耿精忠請撤藩,準瞭;尚可喜請撤藩,準瞭;加一條讓尚之信承襲王爵,卻不準;吳三桂的奏折裡語帶牢騷,照樣準瞭——這就是氣魄、膽識,不能不佩服這個小滿韃子!吳三桂又自恃是漢人,兵多將廣,以我愚見,這個仗是打定瞭。”

楊起隆聽瞭,低頭想想,又問身邊的朱尚賢:“宮裡的情形如何?”朱尚賢極為精細,隻側身低聲說瞭幾句。小毛子留神去聽,也沒聽到一個字,又怕眾人瞧見,隻好裝著心不在焉的模樣用手指在地下畫著道道。良久,才聽楊起隆點頭道:“人夠使就行瞭,不要再弄人瞭,我總覺康熙已察覺瞭我們似的。”小毛子聽得身上一哆嗦,隨手在地下猛地畫瞭一道。

“吳三桂是個軟骨頭貨,”李柱見大傢都在默謀又說道,“朝廷若恩威並用,軟硬兼施,吳三桂也許會軟下來。所以我們不能坐等,我們要代吳某造點亂子,他不肯上梁山也得逼著他上去。”

焦山點頭道:“軍師這些話很有道理。我們可以替吳應熊操操這個心,在宮內,或投毒,或起哄,隻說是雲南的人幹的,這樣,吳三桂想拉稀也就拉不成瞭。”

王鎮邦聽著心頭突突亂跳,他很擔心把這樣差使落在自己身上。正要尋個遁詞回避,小毛子卻忽然大聲道:“這種事在宮裡幹,沒門兒!你們不是太監,不曉得這裡頭的厲害:這不,王鎮邦、黃四村都在,問他們誰敢幹?皇上跟前的人一個個比鬼都精!又要弄玄乎,說是別人幹的——這事兒呀,你們甭找我,誰不想活瞭誰幹去!”

“不速之客聽你們議論多時瞭!”門外有人大笑道,“竟公然想栽贓害我父子!我爹爹乃大清忠臣,自請撤藩,心甘情願,有誰逼迫他來著?我們吳傢與諸公前世無冤、今世無仇,又沒有刨瞭你們的祖墳,用心為何這樣狠毒?”說著,兩個人一前一後昂然而入。前頭一個幾步跨到中間,拉過一把椅子蹺起二郎腿大咧咧地坐在楊起隆身邊,“叭”地吹著瞭火煤兒,深深吸瞭一口煙,吐出一口濃霧來,揶揄地掃視著廳中眾人。

誰也不防此時竟有人破門而入,大聲說笑,更不知他們是怎樣闖進這戒備森嚴的周傢大院的。大傢抬頭看時,正是侏儒一樣矮胖敦實的吳應熊,他滿身都是精明強悍的神氣,絲毫不拖泥帶水;再看吳應熊和楊起隆的身後,皇甫保柱彪彪然按劍挺立,惡狠狠地看牢瞭楊起隆,威風得像一尊護法天王。眾人不禁都驚得瞠目愕然。

“朋友們隻不過在無事閑嘮朝局嘛!”周全斌是這座宅子的主人,眼見氣氛尷尬緊張,忙上來應酬:“額駙大人何必當真呢——看茶!”

“我也是閑談。”吳應熊接茶啜瞭一口,抿著嘴嘻笑道,“不過話說在前頭,我這人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既不要別人代勞操心,也絕不肯代人受過——笑話,我就那麼容易受人欺侮?”

“足下日子並不好過。”陳繼志陰沉著臉說道,“平西王回遼東,足下若能終養盡孝,就算得上吳傢祖上有德;平西王如果抗旨不撤藩,一條繩子鎖拿北京,鋃鐺入獄,大禍不測;平西王倘敢造反,朝廷頭一個便要取足下項上的人頭!”

“不會吧?”吳應熊噴地笑瞭,“皇帝今日到我那裡去瞭,說不定撤藩之後,我還能弄一頂鐵帽子王冠戴戴呢!”

眾人一時怔住,不知該說什麼好瞭。小毛子的情報中壓根兒沒提這一條。

“既是如此之妙,”李柱忽然失聲笑道,“但不知鐵帽子王爺為何要夤夜造訪,為何來此與我等同座聚議?”

吳應熊知道這人不好應付,身子一傾,倚著茶幾笑道:“李公,誰說你們講的毫無道理瞭?我與你們正有不少事要議,平西王若起義兵——”

“平西伯!”楊起隆倨傲地點點頭,大聲糾正道,“平西伯自己起不瞭‘義兵’!他本是我大明臣子,難道要自立新朝?若果然如此,其下場一定像足下今日與周培公對弈的那盤殘局一樣!”

吳應熊也萬不料這班人情報如此迅速精確,剛吹著的火煤兒幾乎燒瞭手,“噗”地一口吹滅,定定神方又笑道:“傢父當然不會自立新朝,不過新朝之主是不是你,那就很難說瞭!”他蹺起的二郎腿急速地抖動著。

“吾乃大明三太子,有玉牒、金牌為證。”楊起隆不安地動瞭一下身子,冷笑道,“有誰敢來與我相爭?”

吳應熊身子向後一仰,淡淡說道:“那些我都知道,你確實是——朱三太子——我也不曾說,你不能做新朝之主。”說罷高深莫測地微微一笑。

“這不是現在爭議的事。”楊起隆的神色有點不自然,躊躇著說道,“為一姓一己之利爭奪這把龍椅,沒有不身敗名裂的。隻是天下百姓盼大明復辟,如大旱之望雲霓,我等何敢惜身愛命?”

“這話就對瞭。”吳應熊冷冰冰說道,“傢父要借大明龍旗,‘三太子’要借傢父實力,都是為解百姓倒懸之苦。平心而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誰知道鹿死誰手?當今最緊要的是,同舟共濟,攜手並進,共舉大業。將來醜虜蕩盡,自傢人再關門說話,是幹戈玉帛,都是好商量的。”

“同舟共濟?同舟不同心有什麼意思?”張“閣老”在旁忽然笑道,“三太子目下有百萬之眾,何必要借別人實力?龍子龍種,鳳雛鳳孫,自有天佑人助,吳公子未免自作多情瞭吧?”

“嗯?”吳應熊不防這個糟老頭子跳瞭出來,側臉將張“閣老”上下打量一下,笑道,“龍鳳有種,足下是什麼出身?這麼好的嗓門兒,好生熟悉呀!——是抬輿轎夫,還是賣餛飩燒麥的?——有一首古詩你聽過麼?——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這就是同舟共濟!平西王因與楊先生早有默契,才特命我與打虎將軍皇甫保柱到此與諸君同籌大計,並不是離瞭你這張破荷葉就不能包粽子!傢父統兵百萬,據地千裡,尋出十個八個朱三太子算什麼難事?天下姓朱的不計其數,都可做個三太子,何必一定要一個害瞭東郭先生的‘中山狼’?”言畢哈哈大笑。

齊肩王焦山聽著這話,鐵青瞭臉靠在椅上不動聲色地說道:“太小看人瞭吧?欺我們這裡無人?上頭是天潢貴胄,三太子口含天憲,手握玉牒,軍師李柱公一代智士,陳總督繼志英勇善戰,史國賓治軍能手,張閣老善籌財源——我們哪裡就一定要靠雲南那個不忠不孝的爛貨?”

吳應熊聽罷,冷笑一聲,應口答道:“我平西王坐大郡、擁重兵,雄踞西南二十餘載,天與人歸、兵精糧足,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一呼一吸,山川撼搖,一眠一起,朝野矚目!吳世蟠蓋世精明,夏國相精通奇門,劉玄初神機莫測,汪士榮張良再世!保柱、本琛、馬寶皆能征慣戰,有拔山扛鼎之勇——哪像你這裡:齊肩王焦山大言欺人,閣老張大糊塗昏聵,朱尚賢草包將軍,史國賓馬屁提督,陳繼志青樓酒徒——哪個說過要靠你們來著?”

他一口氣說瞭這麼多,座中人除給楊起隆和李柱留瞭情面,其餘的幾乎糟蹋殆盡,眾人無不大怒。小毛子幾乎失聲笑出來——他以前一直把吳應熊當作“笨鱉”,這個笨鱉竟如此能損人,吃驚之餘見眾人狼狽,又覺好笑——又怕人瞧見,忙別轉瞭臉。王鎮邦素有心疾,見雙方霹雷閃電,劍拔弩張,臉色變得煞白。

“何必意氣用事呢?”李柱格格一笑,起身團團一揖,“應熊方才講的是有道理的:目下大傢都在難中,便要分道揚鑣,也是以後的事,如今爭這個高下是要被漁翁得利的。還是要同心協力、和衷共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嘛!”

“李先生深明大義!”吳應熊躬身回禮說道。他今天並不是為吵架而來,作為一個“人質”,他不能插翅飛回雲南,必須靠朱三太子龐大的地下勢力保護。所以他不能真的翻臉,但如不給對方一點顏色,這群人又不肯就范。吳應熊刁狠潑辣地說瞭一大篇,見李柱給瞭臺階,便就坡打滾地換瞭笑容,口氣一轉說道:“說實在的,王爺和三太子身邊,都是命世豪傑。諸位如不作賤王爺,吳某人豈敢出口傷人?”

楊起隆見氣氛緩和,搖著扇子欠身問道:“吳先生,令尊的心思究竟怎樣?”

“還沒有來信。”吳應熊笑道,“不過諸位放心,傢父決不會束手待斃的。”

“據你看,眼前該怎麼辦?”

“你們造亂我贊成,栽贓不是上策。”吳應熊目中閃著寒光,“辦不到的事嘛!應該加緊暗地聯絡,在黃河以北集結,擾亂京師,朝廷便無暇南顧,傢父得以從容準備,南方義兵一起,南北相互策應,諸侯會兵中原——嗯?”他笑著雙手一合。

李柱心裡雪亮,這個吳應熊最急的還是南逃,所以才出這樣的主意,但想想這是各為其主的事,隻好各幹各的。想著,他狡黠地眨瞭一下眼,笑道:“那——你怎麼辦?”

“你們造起亂子,這是光復漢業的大事,吳某生死何足道哉!”吳應熊笑道。他想起山東抱犢崮、朱甫祥和劉鐵成那股力量,隻要京畿一亂,馬上便能潛行前來接應。

李柱心裡冷笑著,口裡卻道:“既是通力合作,我們也是信義之人,豈肯讓公子獨自赴難?你出北京,包在我們身上瞭!”

“就怕你諸君不守信義喲!”吳應熊心裡也在冷笑。

此人外相如此老實,心中這樣奸詐!李柱目光霍地一跳:決不能讓他回雲南,非除掉他不可!

楊起隆忽然哈哈大笑道:“人說曹操多疑,我看先生也不亞於曹阿瞞——也罷,”他說著,從懷裡取出一面銀牌,鄭重遞給吳應熊,說道,“這是我會十二面信牌之一,送你一面!拿瞭它,各處鐘三郎會眾都會保護你的,又有這位蓋世無敵的打虎上將隨身侍衛,還怕不能平安脫身?”

“朱君真有龍種的氣度!”吳應熊大笑起身,也從懷裡取出一面銀牌換給楊起隆,說道,“不才早已仿造瞭一面。不然,今夜哪裡能闖入你這密室?這個假的你拿去,十二面變成瞭十三面,哈哈哈……”又轉身對保柱說道,“如何?我說不虛此行吧?”說罷,竟攜瞭保柱揚長而去。

楊起隆看著他們出去,“咣”的將假銀牌撂在桌子上,冷笑著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來:“傳令,一切信牌全部作廢重造,一律暫用暗語聯絡。”

《康熙大帝2:驚風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