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理積案君臣夜勤政 盜令箭保柱自投誠

康熙十一年的第一場大雪在靜悄悄地飄落著。先是碎米一樣的雪粒,接著便像鵝毛片一樣地悠蕩旋轉,把整個京城裝扮成銀色的瓊樓玉宇,耀人眼目。

周培公和小瑣已有好久沒有見面瞭,當他再次來到爛面胡同尋訪阿瑣時,不禁大吃一驚,她傢的柴門生塵,蛛網羅窗。經過幾度打聽,總算得瞭實信兒。自那次二人分手後,她的父親不久便病故瞭,哥哥到黑龍江去挖人參,又不在傢。不得已她頭插草標自賣自身,埋葬老人。以後鄰人們再也不知她的下落瞭……周培公隻覺得頭昏昏沉沉的,兩腿像灌瞭鉛似的,在雪地裡拖著沉重的步履回到巡防衙門,站在一人多高的石獅子旁發呆。大街上已鋪瞭一寸多厚的積雪,頭上融化瞭的雪水一滴滴往脖子裡流淌,他好似全無知覺。

“培公,到處尋你不著,你怎麼站在這裡?”

周培公猛聽有人說話,渾身一激靈清醒過來,見是圖海從側門騎馬出來,忙改容笑道:“出去看雪景兒,回來遲瞭,瞧著衙門口這積雪很有‘古廟落雪無人掃’的味兒,就看呆瞭——這個時辰,軍門還要往哪裡去?”

“把你的馬讓給周大人。”圖海回頭對一個戈什哈說道,又轉臉對周培公道,“聖上有旨,召見我們呢,快上馬吧!我們先慢慢走,衣冠朝珠叫他們隨後送來!”

周培公上瞭馬,有些茫然地環顧四周,將韁繩輕輕放松瞭,兩匹坐騎在十幾個戈什哈的簇擁下緩緩行進。周培公此時方收攝心神,無聲地舒瞭一口氣。

“怎麼,這次又是一無所獲?”圖海在馬上轉臉笑道,“那麼個大活人還能丟瞭,真怪,明日我叫順天府幫你查一下!”

周培公點點頭,說道:“軍門,多承你掛心。不過,這件事我不想張揚出去。”圖海笑道:“你這人真怪,心裡整日放不下,又不叫人幫忙;這個阿瑣也很怪,既有情於你,又知你在這裡做瞭官,怎麼連個信兒也不捎來?”周培公苦笑道:“軍門不要誤會,阿瑣於我有恩是真,有私情是說不上的,我如今是,不想看著她去受窮。”

“風塵知己嘛!”圖海說道,“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大丈夫的本色嘛。她不來見你,說不定有難言之隱,也隻好仔細再打聽著吧。”周培公點瞭點頭,又問,“這麼晚瞭聖上叫進去,有什麼事呢?”圖海搖頭道:“不曉得,總是京畿防務上的事吧,聽說吳應熊和楊起隆他們勾在一起瞭,說不定要大舉剿殺的!”

周培公勒住瞭韁繩,仰著臉想想,笑道:“不會的,若按楊起隆他們所作所為,早該動手拿他們瞭,這麼長時間不動他們,是怕他們與吳應熊勾連得太深。若拉扯出來,吳應熊犯的是剮罪,真的懲辦他,又怕給吳三桂造瞭口實——主子想的事兒,總比常人深一些!不過,這也確是一步險棋。”

二人一邊說,不知不覺已到午門外頭,給周培公送袍褂的戈什哈在雪塵中打馬追瞭上來。在右掖門口,熊賜履、明珠和索額圖早已等著瞭,見他們過來,索額圖埋怨道:“圖大人,虧你老兄還是個將軍出身,又是奉旨入朝,這早晚才來!我們若不等你,徑自進去,聖上問著你們,怎麼說呢?”明珠卻笑道:“反正皇上還在勤政殿沒回養心殿,我們不如遞牌子到那裡候著。”說著五人便遞牌子進去,果然康熙還沒回來,便按秩位在丹墀下跪下等候。索額圖笑著小聲道:“老圖,我倒錯怪瞭你,在午門外還能跺腳取暖兒,這倒好,硬凍!”熊賜履卻直挺挺地跪著,回身用目光掃瞭一眼,大傢便都不再言語瞭。

“麥蓋三床被,頭枕饃饃睡——黃敬說得好!”約莫半頓飯光景,便聽到從養心殿垂花門外傳來瞭康熙的聲音。他大說大笑,似乎十分高興。張萬強作前導,黃敬和另一位太監一左一右架著康熙胳膊冒雪行進。康熙見他們五個排著跪在雪地裡叩頭迎駕,忙笑道:“天下著雪,免去吧!熊賜履有歲數瞭,往後免瞭這個禮——這雪下得好啊,嗯,這下的不是雪,是面,是白面啊!”

也許是受瞭康熙情緒的感染,也許是從大雪紛飛的天井進瞭殿內,五個人都覺得身上一陣暖烘烘的。見天色已經黑瞭下來,康熙一邊一連聲地叫掌燭,一邊命侍衛魏東亭、狼瞫、犟驢子、穆子煦都到廊下值差,又命熊賜履等五人挨次坐在椅上,指著龍案上二尺多高一疊文書笑道:“朕自即位以來,從沒有積過這麼多的案卷,這裡頭禮部、刑部、兵部、戶部的都有,你們分頭去看,批過瞭朕再過目,由周培公繕凈。我們君臣坐他個通宵如何?辦不完明晚再辦!”

熊賜履聽瞭笑道:“皇上勤政原是好的,但積這麼點案卷不是什麼瞭不得的事。不妨讓臣等先看瞭,寫出事由、批復節略,主子再看就省勁多瞭。主子隻管安睡,明晨五更臣等辦好瞭再驚動聖駕。”

康熙一笑,也不答話,自取瞭一份去批閱。周培公挽袖磨墨預備譽繕。這四個人對視一眼,忙都各取一份回座。掌燈的宮女在各人面前又添瞭一支大燭,康熙身後比別人多加瞭兩盞宮燈。殿中剎那間靜下來,隻聽見翻紙的窸窣聲。

大約到二更末,五個人才各自批完。熊賜履、明珠、索額圖和圖海陸續輕輕起身,悄悄將案卷送回原處。康熙將自己批過的交給周培公,笑道,“該你忙瞭,讓他們先假寐一會兒,朕有疑處再叫他們一起來參酌!”說著,將大臣們批過的都抱到自己案邊,一件件細看。

大殿上又沉靜下來,隻有康熙和周培公一個目不停視,一個手不停寫。其餘四個哪敢“假寐”,端坐在一旁註目康熙。大傢心裡都很感動,康熙的勤政,早就聽太監們說過,自己平日也有感受,隻沒有想到,他竟如此絲毫不茍。熊賜履不禁暗想:“就是祖龍、唐太宗兩個最勤政的帝王,也未必勵精圖治至此!”

雪仍不緊不慢地下著,丟絮扯棉一樣一層又一層覆蓋著百年老殿。這樣的夜晚,最容易引人追憶往事。魏東亭侍立在廊下,眺望著白茫茫天穹,陡然間想起瞭伍次友。那也是這樣一個夜晚,又黑又冷,隻不過是秋天,灑著霏霏細雨。魏東亭因讀《易經》,請教乾爻八卦相生相克之理,伍次友卻不肯教,笑著說:“我和熊東園雖意見常常相左,惟有這一點志同道合。你所求問的是術傢之‘易’,不是儒傢之‘易’,我以為不懂它反而更好——為臣子的事事要立忠孝之本,勤慎事君;為君父的則要以天下之心為心。不然,一遇事便演術數,拘泥於小我的榮辱安危,避兇趨吉,擢遷黜退,這樣,國傢的事誰還掛心?”眼前殿內這幅景象,要是伍先生也在,那該多好啊!事情已過去四年,伍次友的這些話,和他的音容宛然在目。“沙徑徘徊古黃河,飄萍今夕是何處?”這是伍次友臨別時贈給明珠的詩句,真是愈嚼愈苦……眼前這個周培公,聽說也是伍先生薦來的,的確是一位棟梁之才。伍先生雖然身在江湖之上,心卻系念著朝廷大事。魏東亭正胡思亂想間,忽聽殿內康熙說道:

“直隸這個案子定重瞭。朕看恕瞭他罷,明珠。”

“這是萬歲的仁慈。”明珠在回話,“不過據案情看,崔度平夤夜持刀入宅,故傷田主,本應判為棄市的罪,奴才瞧著事出有因,又有孝女請代父死,所以隻判瞭流徙二千裡的刑。”略一沉吟,康熙笑道:“這個姓張的田主很可惡,本來就是更名地嘛,奪佃奪得那麼兇!崔傢有這樣的孝女,實在難能可貴。從輕瞭罷!”明珠笑道:“奴才隻能依律而斷,不過萬歲仁德,盡可施恩。”

康熙聽瞭嘆道:“就這樣,下個特旨:就地枷責三日罷——老的七十多歲,小的隻有八歲,懲一人奪二命,於法度固然無可非議,於情理又未免太過瞭些!”

說完這話,又沒瞭聲息。半晌魏東亭又聽熊賜履緩緩說道:“他們那裡遭瞭大水,去秋淹得一幹二凈,這張傢田主雖說有理,也確實是為富不仁。”

“叫戶部去放賑。”康熙困倦得打瞭個呵欠,“你們看看可否蠲免瞭那裡的糧賦?”

“回萬歲的話,”這是周培公的聲音,“單奴才今夜謄繕的案卷,已有七府免瞭錢糧,是個中等省份瞭,以奴才愚見此類事眼前還不宜過寬。”

康熙聽瞭沒吱聲,看來內心十分矛盾,呷瞭一口茶,才又說道:“朕並非沽名釣譽,朕恨不得天上掉下幾庫糧食來!但眼見春荒將至,百姓總得有充饑的東西才行,有吃的便有法度,不然,會出更大的亂子——百姓,是不能得罪的!”

因為夜深人靜,君臣間的這些對話,在殿外值勤的魏東亭等人,聽得清清楚楚,魏東亭心中不由一熱。猛的一陣寒風撲面,吹得他打個寒噤,方欲進東廂取幾件鬥篷給弟兄們披上,乍然間見西廊房頂上人影一閃,“噗”的一聲落瞭地,俯伏在雪地上一動不動,魏東亭渾身汗毛倒豎,大叫一聲:

“拿!大膽野賊,竟敢入宮行刺!”

侍衛們頓時大驚,“刷”地一聲,一齊拔出劍來。犟驢子一個箭步跳到當院,預備廝殺,狼瞫和穆子煦飛身一躍上瞭臺階封住殿門,叫道:“聖上不要慌,有奴才等護駕!”守在垂花門口的十幾個侍衛早“砰”的一聲將門封上,挺刃而入,將養心殿護得嚴嚴實實,緊緊盯著伏在地上不動的刺客。

康熙君臣六人正在議論得熱鬧,猛聽殿外有變,驚得一齊跳瞭起來。自開國以來,宮掖深處還是頭一次出這樣的事,康熙也自驚疑不定,心頭突突亂跳。半晌,聽外頭並無動靜,便慢慢踱步向殿外走來,熊賜履和索額圖忙上前勸阻,明珠、圖海和周培公忙搶前一步掩在康熙身前。從房上下來的人一直伏著不動,此時,見康熙走出來,跪在雪地上連連叩頭,高聲呼道:“萬歲!”刺客一抬起頭來,周培公大吃一驚,原來竟是熟人!康熙早失口驚呼出來:

“保柱,是你來刺朕!”

眾人聽見這話愈加愕然,不知康熙怎麼竟會認識這個刺客。魏東亭驚魂初定,這時才認出是在吳應熊府裡下棋的那位武士。宮中墻高院深,警衛如林,又下著雪,他竟能潛到此地!

保柱面色蒼白,囁嚅瞭半天,“哇”地放聲大哭,將懷中利刃,袖裡飛鏢、絨繩、抓鉤都取出來扔在地下,說道:“皇甫保柱枉為七尺男兒,有眼無珠,不識聖君,錯投瞭梟巢,替賊效命,再無容顏活於世上!”說著身子一仰橫刀項下,“今日願自刎於駕前,以警後來者!”

“慢!”康熙大叫一聲,“朕還有話,你聽完再死不遲!”說著,便連珠炮似的一句頂一句講道:“麑槐下橫劍自刎,固是千秋烈士,可是,於晉之大業何益?——小白不記射鉤之恨,卒成五霸之首;英佈曾為敵國之臣,一歸高祖,遂千古揚名;劉秀二十八將匪盜居多,凌煙雲臺圖像,後世莫不敬仰!”

這幾個典故,康熙講得既明快又簡捷,句句震撼人心,字字擲地有聲,連熊賜履這樣的飽學之士也暗自稱贊:這哪像夷狄之君,倉猝之間,言詞如此鋒利!康熙又道:“朕雖不及古之聖君,豈有不知這些道理之理?——壯士起來,壯士起來!——有動皇甫先生一根汗毛者,斬!”

保柱是吳應熊派來盜取乾清宮金牌令箭的,他已有瞭朱三太子送的銀牌,再有這件東西,回雲南一路上便可以暢通無阻瞭。但吳應熊做夢也沒想到,曾在虎口中救過吳三桂的保柱,心境和離開五華山時已有瞭極大的變化。自在兗州府兩度與伍次友相處,保柱已覺察到自己什麼地方有些不對頭。品行這樣端正的讀書人,一般兒也是漢人,雖受盡瞭折磨,卻心無二念地效忠康熙,這是為什麼呢?開頭他總拿伍次友是帝師自慰自解,但一路訪下來,不但讀書人,就是山野樵父、販夫,也無不私下稱頌康熙的德政,自己的恩主吳三桂竟像狗屎一樣沒人睬。保柱心中便更加疑惑:自己這隻鳥是不是錯站瞭樹枝兒?那日他在吳府親眼見到康熙,便被這位青年皇帝身上的魅力所折服。

他來盜令箭沒有成功。照吳應熊的吩咐,他先去乾清宮,但那裡的侍衛們守護得很嚴,裡裡外外燭火通明。又潛到瞭養心殿,他已在房頂上聽瞭一個多時辰。

康熙料理朝政,晝夜不停,連精力充沛的壯年臣子都覺得吃不消。有關康熙勤政的事,以前他也聽說過,今夜親眼一見,才知道確非虛語。盜不走令箭,他本打算先回去再說,後聽康熙君臣議論崔度平的案件,又議及賑荒,康熙對民疾民傷處處在心——百姓到哪裡再尋這樣一個皇帝?他趴在石房頂上想得很多。吳三桂在五華山,酒酣耳熱之際,將大盤珠玉、滿箱金銀傾灑到地下,讓歌伎、侍衛們爭搶,自己和姬妾在旁鼓掌大笑,與康熙比起來,連豬狗也不如!保柱真痛悔:自己許身匪類,猶自以國士自居,一想到這些,便感到無地自容,因而起瞭仿效麑槐下自刎的念頭——無聲無息地死在這裡算瞭!

康熙那幾句雷鳴電閃的話,說得保柱無言可對。他隻好長嘆一聲,棄瞭劍,跪在地上反背著雙手,泣求道:“請東亭兄過來綁瞭兄弟!”

魏東亭此時也真是感慨萬千,收瞭劍,慢慢上前就要用繩。

“虎臣退下!”康熙厲聲說道,親自走下階來雙手挽起保柱,攜著他的手一步步走進殿來。保柱早已淚下如雨,輕輕掙脫康熙的手,隻是抽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熊賜履原本還有點疑心,這時也動瞭情腸,坐在一旁輕聲說道:“皇甫先生,方才皇上的話你要好生想想,你今日橫死階前,固然也算舍生取義,但元兇首惡俱在,天下禍根未除,撒手一去,算不得盡忠啊!”

“大人說的是。”保柱顫聲道。他對今夜的行動,一直似乎在噩夢中,此時清醒過來,惶惑四顧,又有一種莫名的悲愴襲上心頭,禁不住兩行熱淚滾瞭下來。

“你休要戀吳三桂的恩。”康熙似乎猜中瞭他的心思,莞爾一笑道,“他那些虛仁假義隻能收買血勇之徒的心,真正品德端正的人是不會永受欺騙的!他不過是一具隻會用金錢美色、小恩小惠收買人心的行屍走肉!日前在吳府,朕一見到你,便為你惋惜不已!”

這些話在保柱聽來,句句情真意摯,比自己方才抽刀自刎時康熙急切中說的,更加親切溫馨。保柱心裡湧上一陣似酸似甜的熱流,外頭的冰雪似乎都被這充滿暖流的大殿融化瞭。

“萬歲的話臣都記在心裡瞭。”一回到現實中,保柱又有些為難瞭,嘆息一聲道,“人生如棋,好比周先生和吳應熊那一局對弈,幾翻幾覆才見真理。今日皇上一語點化,勝我保柱終生苦思——隻是眼下該怎麼辦呢?”

康熙撫著下巴,望著燈焰兒沉思道:“你留在京城不太好,朕若把你留在身邊,容易引起吳三桂的口實,倒不如給你個差使避開一下,將來在戰場上——朕不是說對吳三桂用兵的戰場——用你之處還多著呢!”

“恭喜萬歲又得一員上將!”明珠滿面春風笑道,“不過據奴才看,皇甫先生還是回去為好,有他在那府裡,便不做差事,總是那裡多瞭我們一個人,也可有些照應。”

康熙不是沒想到這一層,但他深知保柱受吳傢恩寵很深,辦這樣的差太難為人,聽瞭明珠的話,又覺不無道理,隻是低頭沉吟。熊賜履便問魏東亭:“虎臣,今夜的事張揚瞭出去沒有?”

“沒有。”魏東亭道,“一開始門就封瞭,裡頭又沒動手……”

“我還回去!”保柱橫瞭心,一咬牙說道,“保柱身無寸功,用什麼報效明主?看吳應熊的意思還有下一步棋,皇上在他跟前有個人到底好些。聽說太監裡頭有不少人是鐘三郎香堂的人,當中還有一些人和吳應熊有勾手,皇上一飲一食一行一動都要當心!”

這個信兒正是康熙最關心的,小毛子也未打聽明白。聽保柱透出這個信來,康熙不禁打瞭個寒顫,愈覺明珠的話有理,便道:“好,你就回去。覺得為難的事就不辦,不是必要的事,也不要報,有急事尋魏東亭!”說罷,回身進瞭西閣,從一隻金漆盒子裡取出一面金牌令箭,笑道,“你不是來盜這物件的麼?總不能空手回去——拿瞭!”

“謝萬歲!”保柱見康熙如此真誠相待,熱淚奪眶而出,雙手接過令箭,叩瞭頭起身團團一揖道,“如此,罪臣去瞭!”轉身大踏步出殿,將身一擰,一個燕子穿雲,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雪霧之中。這絕頂的輕身功夫,驚得眾人瞠目結舌。

“張萬強!”康熙大聲道。

“奴才在!”

“黃敬來瞭沒有?”

“他請假瞭。”

“嚴加提防!今晚在場的太監、宮人都交待瞭,敢有走漏出去的,哼!”

“喳——”

《康熙大帝2:驚風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