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日志:SOL376

我總算改好瞭漫遊車!

最難的部分是搞清楚如何維持生命系統,其他隻是工作量的問題。相當大的工作量。

最近一段時間我都沒有把發生的事情及時更新到日志,下面是一些摘要:

我用探路者殺手鉆完成瞭全部鉆洞工作,然後鑿下瞭這些洞之間的外殼,大概有10億小塊。好吧,實際上是759塊,但是感覺上有10億塊。

所以,現在拖車上就有瞭一個大洞。我把邊緣銼瞭銼,以防太過鋒利。

還記得那些三角帳篷嗎?我把其中一頂的底部切瞭下來,剩下的帆佈大小和形狀正適合。我用密封膠帶將其從拖車內部固定,然後是增壓和補漏洞。這樣,拖車上方就有瞭一個鼓出來的大氣球。這多出來的增壓區域足夠放下氧合器和大氣調節器。

有個麻煩:我必須將AREC放到車外。這東西的全稱是“大氣調節器外組件”,其作用正是冷凍和分離空氣。既然室外的溫度低得要死,幹嗎還要費那麼大功夫和能量來冷凍空氣呢?

調節器將空氣送到AREC中,讓火星來冷凍它們。送去的空氣從一根管道流出,經過棲息艙艙壁上的閥門,回流的空氣通過另一個管道回來。

讓管道通過大氣球的帆佈不是什麼難事。我還有不少備用的閥門零件。基本上而言,它們就是中間放著閥門的10×10厘米見方的棲息艙帆佈。為什麼會有這些零件呢?因為通常來說,如果在任務進行中調節器閥門壞瞭,那麻煩就大瞭,將會導致整個任務的失敗,多運些備用零件比較保險。

AREC還真是迷你。我在太陽能電池板的擱架下面另外給它做瞭一個小擱架。弄好之後,我臨走前直接將調節器和AREC搬上去就成。

還有很多別的事。

我一點也不著急,做事也是慢慢來。每天四小時的EVA工作,餘下的時間都在棲息艙裡休息。此外,我還時不時地休息一整天,特別是當我的後背疼起來的時候,我現在最不想幹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弄傷。

對於這些日志,從現在開始,我得想辦法好好弄。既然我有瞭獲救的希望,人們還真有可能看到這些東西。我要勤奮不懈,堅持每天記錄。

日志:SOL380

我搞定瞭加熱器。

還記得我對RTG作的試驗嗎,以及用它來加熱我的洗澡水?還是一樣的概念,但添加瞭一些改進:將RTG浸入水中,這樣的話,就不會浪費任何熱能瞭。

從一個大號硬殼樣本容器(對於不在NASA工作的人來說,又叫“大塑料盒子”)開始。我用一根軟管從盒口開始繞,一直繞到底部,貼著內壁形成一個螺旋,用膠帶固定好,封住末端。我用最細的鉆頭在這輪管子上鉆瞭十幾個洞。整個設計的目的是:讓回流的冷空氣從管子裡以一小堆氣泡的形式冒出來,增加表面積有助於提高空氣的加熱效率。

然後我又找來一個中等柔性樣本容器(保鮮袋),想法子將RTG密封在裡頭。但是RTG的外形不規則,我也沒法將袋子裡的空氣全部抽空。袋子裡絕不能遺留任何空氣,否則,那些原本用來加熱水的熱量就會儲存在袋子中,加熱後的空氣的溫度足以把袋子熔化。

我試瞭很多次,但裡面還是會遺留下一個空氣包。就在我萬念俱灰的時候,突然想起來我明明還有個氣閘室的。

穿好太空服,去2號氣閘室進行減壓,直至真空。我把RTG輕輕地放進袋子,封好,完美的真空包裝。

接下來就是測試。我把裝袋的RTG放置在容器底部,然後註滿水。它一共能盛20升水,RTG加熱得很快,溫度每分鐘上升1度。我讓它一直升到40°C,然後把調節器的空氣回流管道和我這個新玩意相連,觀察結果。

效果很棒!氣泡在水裡升騰,跟我預想的一樣。更棒的是,氣泡鼓動瞭水流,分散瞭熱力,使其更為均勻。

我讓它運轉瞭一個小時,棲息艙開始變冷。RTG產生的熱量沒法補償整個棲息艙巨大的表面散發的熱量。這不是問題,隻要我的方案足夠維持漫遊車的溫度就行。

我將回流管道接回大氣調節器,一切恢復正常。

日志:SOL381

我有時也琢磨琢磨火星法律。

沒錯,我知道,把腦細胞耗在這事上簡直太愚蠢瞭,但我的確有大把的時間嘛。

有個國際協議規定,沒有任何國傢可以對地球以外的領土宣佈主權。但又有一個協議規定,如果你不在任何一國的領土上,那麼,海事法將自動生效。

所以,火星就是“國際水域”。

NASA是美國的非軍事組織,棲息艙是它的。所以,當我在棲息艙裡的時候,美國法律起效。隻要我踏出去,我就身處國際水域。但當我坐進漫遊車時,又得遵守美國法律。

下面是好玩的地方:我最終會抵達斯基亞帕雷利,並征用阿瑞斯4的著陸設備。沒有人明確地給過我授權幹這事,而且,在我登上阿瑞斯4的設備,開啟通訊系統之前,他們也沒法授權。在我進入阿瑞斯4艙內,和NASA建立通訊之前,我就是在未授權的情形下,在國際水域控制一艘航天器。

那我就成海盜瞭!

太空海盜!

日志:SOL383

你大概會好奇我在休息的時候都幹些什麼。大部分時間就是癱在那裡看電視。跟你一樣,所以你也別對我說三道四的。

此外,我還計劃行程。

探路者之旅是小菜一碟,一路上都是平坦地形,唯一的問題是導航,但是去斯基亞帕雷利的行程卻包含瞭很大的海拔變化。

我有一張大略的全火星衛星地圖。它沒有太多細節,但走運的是,我有全圖。NASA從沒想過要我離開棲息艙,兜上個3200公裡。

阿西達裡亞平原(我所在的地區)的海拔相對較低,斯基亞帕雷利也是如此,但是它們之間的起起伏伏卻有十公裡之巨,想必會有很多極為艱難的路程。

當我還在阿西達裡亞的時候,駕駛不會太難,但這段路程隻有開頭的650公裡。之後,將會經過一大片佈滿撞擊坑的地區,阿拉伯地帶。

確實有件事是向著我的,我敢肯定這一定是上帝的恩賜。因為某些地質原因,這條路上有一個峽谷,名叫馬沃斯谷,位置簡直完美。

幾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條河,現在,它是深入阿拉伯地帶的一個峽谷,幾乎直接通往斯基亞帕雷利。河谷的地形相對於阿拉伯地帶的其他區域來說,要平坦得多,而且,它的遠端看上去也有一段平坦上升的出谷路線。

阿西達裡亞和馬沃斯谷加起來,是1350公裡相對不那麼崎嶇的地形。

至於另外1850公裡……好吧,肯定不會那麼容易,特別是前去斯基亞帕雷利的那段下坡路,呃。

先不管這個。馬沃斯谷,棒極瞭。

日志:SOL385

探路者之旅最差勁的地方在於,一直被困在漫遊車裡。我必須住在堆滿垃圾、散發著人體惡臭的環境裡,跟我上大學時一樣。

你就笑吧!

說真心話,太惡心瞭,那是不堪回首的悲慘22天。

我計劃用100個火星日的時間開往斯基亞帕雷利,直至獲救(或是死亡)。我向上帝發誓,要是我得在那輛漫遊車裡住那麼長時間,我會把自己的臉給撕下來的。

我需要一個地方能站起來走兩步,並且不撞到任何東西。不,不,穿著該死的EVA太空服行走不算。我需要私人空間,而不是50公斤的衣服套在我身上。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要造個帳篷。在電池充電的時候,我能在裡面休息,還能躺在裡面睡覺。

我最近剛犧牲瞭一個三角帳篷,把它改造成瞭拖車的氣球,但另外一個的狀態還很好。更棒的是,它甚至可以直接和漫遊車的氣閘室相連。在我把它改造成土豆農場以前,它原本就是作為漫遊車的救生艙而存在的。

我可以將三角帳篷跟任意一輛車的氣閘室相連。不過最後,我還是選擇瞭漫遊車而不是拖車。漫遊車裡有電腦和控制臺。如果我需要知道什麼即時訊息(比如生命維持系統,或是電池充電狀態),走進去就能看到,而不用EVA。

另外,在旅途中,我將把帳篷折疊好放在漫遊車裡。這樣,如果有緊急事態發生,我也能第一時間用上。

三角帳篷隻是我這間“臥室”的基礎,還不是全部。帳篷本身不大,比漫遊車大不瞭多少。但它有一個氣閘室對接口,可以從這兒入手。我的計劃是加倍地面面積,同時加倍高度,這才能讓人好好歇歇嘛。

對於地面,我打算用兩個三角帳篷的原有材料來擴展。否則,我的臥室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倉鼠球,因為棲息艙帆佈是軟的,當你在其內部增壓時,它總是企圖變成一個球,這個形狀可沒什麼用。

針對這個問題,棲息艙和三角帳篷的地面都使用瞭一種特殊材料。當它展開時,是一系列彎曲不超過180°的小區塊。因此,它在總體上是可以保持平坦的。

三角帳篷的底部是一個六邊形。我還有另一個用作拖車氣球的帳篷遺留的底部。全部搞定之後,這個臥室將會以兩個相連的六邊形為底,四周有墻壁,還有大概像個天花板的頂部。

這個工程將消耗大量的膠水。

日志:SOL387

三角帳篷有1.2米高,它本不是為瞭讓人舒服地待在裡面而造的。宇航員們可以蜷縮在裡面,等待其他隊友前來營救。我想要的高度是兩米,我想要站起來,這點要求不算過分吧。

理論上來說,這並不難。隻要剪出合適的帆佈形狀,把它們粘到一起,再跟已有的帳篷頂和底相連即可。

但這也意味著需要大量帆佈。在這個任務一開始的時候,我有六平米備用帆佈,現在已經差不多快用光瞭,大部分都用來修補爆炸後的棲息艙瞭。

天殺的1號氣閘室。

不管怎樣,我的臥室要用到30平米帆佈。相較之下,我手頭的那點餘量少得可憐。幸運的是,我還有別的夥伴提供棲息艙帆佈:棲息艙。

問題在於(仔細聽好瞭,相關原理極其復雜):如果在棲息艙上割出一個大洞,空氣就會跑光。

必須先給棲息艙減壓,割掉一大塊,再把餘下的部分粘合好(當然,會讓棲息艙變小一點)。今天,我搞清楚瞭所需帆佈的精確尺寸和形狀。這件事絕不能搞出什麼岔子來,所以我再三確認瞭計算結果,甚至還用紙筆給它建瞭一個模型。

棲息艙是個穹頂式建築。如果我從接近地面的區域取帆佈,就能把餘下的帆佈往下收,然後再封上。這樣的話,棲息艙就會變成一個往一邊傾斜的穹頂,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隻要它能給我保持氣壓就行,而且隻需要再堅持62個火星日。

我用沙皮爾筆在艙壁上畫好形狀,然後又花瞭很長時間確認計算結果,以確保萬無一失。我一遍遍修改,直到分毫不差。

今天全用來幹這個瞭,看上去似乎進展不大,但涉及到的數學和設計工作占據瞭一整天時間,現在是時候吃晚飯瞭。

我已經吃瞭好幾個星期土豆瞭。理論上來說,根據計劃中的3/4食物配給,我現在還是可以繼續吃包裝食品。但是,3/4配給實在太難執行,所以,我已經在吃土豆瞭。

在發射前,儲備足夠,我不會挨餓,但我實在是受夠瞭這該死的土豆。此外,它們的纖維含量很高,所以……算瞭,你知道這顆星球上就我一個人,那就成瞭。

我儲藏瞭五盒肉罐頭以備特殊時刻,每個時刻的名字都寫在瞭罐頭殼上。離開這裡前往斯基亞帕雷利時,我會吃掉“出發”;抵達1600公裡裡程碑時,我會吃掉“半路”;最終抵達時,我就會吃掉“到達”。

第四個是“死裡逃生”,因為我知道,前路肯定有不少該死的倒黴事在等著我。我不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但我知道它們肯定埋伏在那兒。漫遊車會散架,我會被致命痔瘡擊垮,還會被火星人綁架,或是別的什麼狗屁。當我遇上時,我就會吃瞭這盒(如果我還活著的話)。第五盒留給我發射的那天吃,它上面寫著“最後一餐”。

這個名字可能有點晦氣。

日志:SOL388

今天從一個土豆開始,我就著一杯火星咖啡吃瞭下去。火星咖啡又名“熱水裡溶瞭一塊咖啡因片”,真咖啡好幾個月前就喝光瞭。

我的第一件工作是對棲息艙的物品進行編目。我需要搬走所有可能在低壓條件下損壞的設備和物品。當然,幾個月前,棲息艙裡的所有東西都在那次爆炸事故中受到過嚴峻的減壓環境考驗。但這次,整個過程將是可控的,我也應該能把事情辦好。

主要的問題在於水。棲息艙上次的事故升華瞭300升水,這個悲劇不會重演。我將水循環裝置抽幹,把所有罐子都密封起來。

其餘都是些花裡胡哨的東西,我會把它們統統放進3號氣閘室。還有那些我認為可能扛不過近真空環境的物品:所有的筆、維生素瓶(可能沒必要,但我不想冒這個險)、藥物補給,等等。

然後,我關閉瞭棲息艙。關鍵組件從設計時就考慮到瞭真空環境,棲息艙失壓是NASA考慮到的多個極端情形中的一種。一次一個系統,我逐步將它們全部關閉,最後是主電腦。

我穿上太空服,減壓瞭棲息艙。上次的事故造成帆佈完全崩塌,到處一團糟,這次就不會。棲息艙的穹頂結構主要依靠氣壓撐起來,但內部仍有一圈加固支桿用來支撐帆佈主體,棲息艙一開始就是這麼組裝的。

我看著帆佈緩緩地落在支桿上。為瞭確定減壓完成,我打開瞭2號氣閘室兩端的門。沒動3號氣閘室,它仍為裡面的那堆垃圾保持著壓力。

然後,我就開切這個鳥東西瞭!

我不是材料工程師,對臥室的設計也談不上典雅。它總體來說就是一個六邊形底加上個屋頂。不,不,它的角度不會那麼精確,角落也不會那麼平整(壓力艙室向來煩這些東西)。可以這樣形容,它就像一個鼓起來的氣球。

總而言之,我隻須割下兩大塊帆佈,一大塊做墻,另一塊做頂。

糟蹋瞭棲息艙之後,我將剩下的帆佈拖到地面來重新密封。有沒有搭過露營帳篷?從裡面搭呢?穿著一身盔甲搭呢?絕對是蛋疼到傢。

我增壓瞭1/20大氣壓,來看看它能否保持壓力。

哈!哈!哈!當然不可能!泄到姥姥傢瞭。得把泄漏口找出來。

在地球上,微粒要麼溶到水裡,要麼摩擦到消失。但在火星上,它們隻能浮在空中。火星沙塵的最頂部就跟爽身粉似的。我拿著個袋子到戶外貼著地表兜瞭一圈。袋子裡有不少普通的沙子,也有大量的粉塵。

我繼續讓棲息艙保持1/20的大氣壓,漏多少補充多少,然後將那個袋子裡的粉塵往外“噗”,讓最細的粉塵浮在空中。很快,它們都朝著泄漏口聚集。每找到一個泄漏口,我就用樹膠把它封住。

這得花上好幾個小時,但最終還是全部密封完畢。我告訴你,現在的棲息艙看上去還真像個貧民窟,有一整條邊比其他地方矮很多,路過那裡我得弓著背。

接下來我增壓到一個大氣壓,然後等瞭一個小時,沒有泄漏。

這真是一個超級勞累的體力工作日。我簡直要累趴下瞭,但還是睡不著,一點點動靜都會把我嚇得半死。是不是棲息艙在漏氣?不是?那好……那又是什麼!?噢,沒啥?好吧……

實在是要命,我居然得把小命托付給自己那蹩腳的手藝活兒。

現在正是從藥物補給中找一片安眠藥的時候。

日志:SOL389

這些安眠藥裡到底有什麼鬼?我醒來時都已經是中午瞭。

兩杯火星咖啡下肚後,我才清醒一點。再也不碰這種安眠藥瞭,我又不需要早起上班。

總而言之,你看我現在這副活蹦亂跳的樣子,也知道昨晚棲息艙沒有任何泄漏。密封得很好。醜得要死,但封得很好。

今天的任務是臥室。

組裝臥室的工作遠比重新密封棲息艙來得簡單,因為我壓根不用穿EVA太空服,我可以在棲息艙裡把它做好。為什麼不呢?這隻是些帆佈,完事後,我可以將它們卷起來帶出氣閘室。

首先,我給那個現存的三角帳篷做瞭點手術。我需要保留的是和漫遊車氣閘室相連的部分,及其周圍的一圈帆佈,其餘部分都得幹掉。為什麼要割掉這麼大一塊帆佈,再換上更大的一塊呢?無縫。

NASA做東西是沒話說的,我可不行。這個結構危險的部分不在於帆佈,而在於縫。越少使用帳篷原有的帆佈,需要縫合的總長度就越短。

割掉大部分現有的帳篷帆佈之後,我將兩個三角帳篷的底封在一起,然後將新的帆佈片封在指定位置。

不穿EVA太空服幹這事實在是簡單多瞭,簡單太多!

接下來我必須測試一下,還是在棲息艙裡進行。我帶瞭一件EVA太空服進入帳篷,關上那個迷你氣閘室的門,啟動太空服,但沒給它戴頭盔。我給它發出指令,讓它增壓到1.2個大氣壓。

這花瞭點時間,與此同時,我還得不停地關掉各種冒出來的警報(“嗨,我知道頭盔沒戴!”)。它幾乎耗盡瞭氮氣儲備,但最終還是把壓力增瞭上來。

然後我坐下來等。我呼吸,太空服調節空氣,一切良好。我仔細查看太空服的各項讀數,特別註意它是否需要補充“遺失的”空氣。這樣進行瞭一個小時,沒有觀察到任何變化,我宣佈首次試驗成功。

我卷起(實際上是揉起)整個帳篷,把它帶去漫遊車。

你知道嗎?我最近太空服穿得很勤,我敢打賭我破瞭這項紀錄。常規的火星宇航員的紀錄是多少?40個EVA?我已經有好幾百次瞭。

把臥室拖到漫遊車旁邊後,我從車內把它連到氣閘室上,然後拉下操縱桿,讓它充氣。我還穿著EVA太空服,因為我不是傻逼。

臥室立即鼓瞭出去,並在三秒鐘內充滿氣。打開的氣閘室艙口把氣體灌瞭進去,而它,也很好地保持瞭氣壓。

同往常一樣,我坐著幹等瞭一個鐘頭。也跟往常一樣,它的狀態非常好。和重新密封棲息艙不同的是,這回可是第一次就成功瞭,極有可能是因為我幹活兒時沒穿那該死的EVA太空服。

我原計劃是讓臥室在那兒待一個晚上,然後第二天一早過來檢查。但很快我發現一個問題:這麼幹的話,我就沒法出去瞭。漫遊車隻有一個氣閘室,而臥室正和它連著呢。要是不把臥室分離,我肯定出不去,但要是我不在漫遊車裡,就沒法連上臥室,給它增壓。

這還真有點嚇人,第一次連夜測試這玩意我就得親自待裡頭。還是緩一緩再說吧,今天幹的活兒已經夠多瞭。

日志:SOL390

我必須面對現實:我已經完成瞭漫遊車的準備工作。雖然我“感覺”不到已經完成瞭,但是一切都已就緒:

食物:1692個土豆。維生素片。

水:620升。

庇護場所:漫遊車,拖車,臥室。

空氣:漫遊車和拖車共有14升液氧,14升液氮。

生命維持:氧合器,大氣調節器。418小時的一次性二氧化碳過濾器作應急備用。

電力:36千瓦時蓄電池。29塊太陽能電池板。

加熱:1400瓦RTG。自制加熱器可以加熱調節器回流空氣。漫遊車裡的電加熱器作為後備方案。

迪斯科:無窮無盡。

我計劃在Sol449離開這兒,因此,還有59個火星日來進行全面測試和修整。此外,還得想好要帶上哪些東西,留下哪些。在糙佈衛星地圖上規劃出一條前往斯基亞帕雷利的路線。榨幹我的腦子,好讓我別忘瞭任何重要的東西。

自從Sol6以來,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離開這個鬼地方。現在真要離開瞭,我卻嚇得尿褲子。我要給自己打打氣。我要問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阿波羅宇航員會怎麼做?”

他會連幹三杯威士忌酸雞尾,開著自個兒的科爾維特跑車去發射中心,然後搭乘一艘比我這漫遊車還小的飛船飛向月球。夥計,這些人實在是太酷瞭。

《火星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