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下地獄

陰間有路,曰黃泉路;陰間有草,叫赤血草;黃泉路上有河,名奈河;河畔有位看不見五官的婆婆在賣湯,那便是孟婆,喝下她的湯你就會忘記前生今世,正式成為幽冥地獄中人瞭。這是古人一直以來確信無比的觀點。

對唐朝的鬼來說,他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索人命。

高勵是大臣崔士光的嶽丈。一個夏日,他在莊前桑樹下看人打麥。

那大約是個光陰慵懶的午後,發呆中,高勵遠遠望見一人騎馬自東而來,漸至眼前,下馬拜而相求:“請您幫忙給我的坐騎治療一下足傷。”

高勵很奇怪:“我不是馬醫,如何幫你治馬足?”

那人笑道:“隻煩勞您取些膠水來即可。”

高勵回去把膠煮爛,熬為膠水,來到外面,見那人所牽之馬已化為木馬。

看那木馬的前足似有斷裂,於是用膠水將其黏牢。隨後,高勵將膠水放回,再出來時,木馬又已化為駿馬。

那人謝過後,上馬而去。

高勵望著一騎背影,陷入深深的茫然。

高勵者,崔士光之丈人也。夏日在其莊前桑下,看人傢打麥,見一人從東走馬來,至勵再拜,雲:“請治馬足。”勵雲:“我非馬醫,焉得療馬?”其人笑雲:“但為膠黏即得。”勵初不解其言,其人乃告曰:“我非人,是鬼耳。此馬是木馬,君但洋膠黏之,便濟行程。”勵乃取膠煮爛,出至馬所,以見變是木馬,病在前足,因為黏之。送膠還舍。及出,見人已在馬邊,馬甚駿。還謝勵訖,便上馬而去。(《廣異記》)

上面的故事中,鬼騎著木馬行進在唐朝的大路上。

基本上可以判定,此鬼並非閑暇旅行,而是去公幹的,或者說,是去捉拿陽間將死之人。看起來,該鬼的待遇還不錯,因為還有馬可騎。相比之下,有的鬼就比較屌絲瞭,隻能借助人的交通工具去辦事,比如安徽歷陽人羅元則遇到的那位。

那是個秋天,主人公羅元則駕駛著自己的小船去揚州辦事。

羅元則是歷陽人。這個地方在安徽和州,也經常出現怪異之事。隨便舉一個例子:當地有歷陽湖,源流出自桑山。那麼,這個湖是怎麼來的呢?話說當地有一老婦人,為人善良,常做好事。一天,有少年在她門前求食,老婦人把傢中好飯相贈。少年感謝,臨走前說:“您常去縣衙門口看看,假如看到門檻上有血跡,就馬上登山避難。”

老婦人當然問為什麼,但少年不語,拜別而去。

老婦人很聽少年的話,每天去縣衙門前看一眼,時間久瞭,看門的小吏問她幹什麼,老婦人也沒隱瞞,將少年的話重復瞭一遍。小吏大笑,認為老婦人神經瞭。

這一天,小吏開瞭個玩笑,偷偷將雞血抹在門檻上。老婦人看到後,立即上山避難。當天傍晚,歷陽縣沉陷變成大湖。

歷陽縣有一媼,常為善。忽有少年過門求食,媼待之甚恭。臨去謂媼曰:“時往縣門,見門閫有血可登山避難。”自是媼日往之,門吏問其狀,媼具以少年所教答之。吏即戲以雞血,塗門閫。明日,媼見有血,乃攜雞籠走上山。其夕,縣陷為湖,今和州歷陽湖是也。”(《獨異記》)

再說說駕著小船的羅元則。當時陰雨連綿,船依岸而行,有人求寄船中,以避大雨。

羅元則把船靠岸,叫那人上來。他奇怪的是,河兩岸是茫茫荒野,這一路段渺無人煙,搭船者是從哪出現的呢?而且此人並不像個旅者,因為他沒帶行囊,隻是手裡拿著一封信。帶著疑問,羅元則駕著小船駛入茫茫雨夜。

晚上,羅元則跟那人閑聊起來,隨後同臥而睡。

天色大亮時,看到前面有個村落,那人說:“我下船到岸上辦點事,很快就回來,你停船等我一會兒,非常感謝。但是,請不要打開我的書信。”

羅元則點頭答應。

那人放下書信,匆匆下船。

沒一會兒,岸上的村子裡就傳出哭聲,像是死瞭人。

羅元則覺得有些不對勁,盯著那人留在船上的書信,最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打開瞭信,上書:“某日至某村,當取某人之性命。”羅元則大驚失色。更令他恐懼的是,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名單之上。

驚懼之間,羅元則感到有些異樣,猛一回頭,發現那人已上船來瞭,他兇相畢露,咄咄追問:“為何竊視我的書信?”

羅元則跪地哀求:“實不相瞞,我就是您信上所寫的羅元則。”此時,他已知那人並非正常人類。

鬼也吃瞭一驚:“不會吧?”

羅元則:“怎麼?”

鬼想瞭想,說:“那好吧。我問你,你這一生有沒有做過壞事?”

羅元則仔細回憶:“隻做過一件,曾奪取同縣張明通的十畝田地,導致他失業,但此人現在已死瞭。”

鬼一笑:“正是因為他死瞭,所以才在冥府將你投訴。”

羅元則哭泣著說:“我父母均已年邁,都靠我一人照料,希望您能放過我。”

鬼沉吟良久:“這樣吧,考慮到你用船拉瞭我一段路,我暫且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去什麼揚州瞭,立即掉轉船頭回傢。切記:到傢後,三年內不要出門。這樣的話,還可以再活十年。”說罷,那鬼下船而去,消失在荒野中。

羅元則回傢後,閉門不出。

過瞭一年,羅元則的父親叫他去田中收稻,羅說什麼也不肯去,其父再三逼問其緣由,羅終於道出瞭實情。

其父大怒:“種田之人自當出力,安能閑逸如此?又怎麼能相信鬼話?”說著,舉起拐杖就要打羅元則。

羅元則沒辦法,隻好出門。但剛一出門,就看到那鬼站在眼前。

鬼說:“當初我徇私放過你,導致我現在成此模樣而不能自保。現在,我們既然又相遇瞭,你就別逃瞭。”

羅元則看到那鬼禿發裸體,身上多瘡,似乎受瞭不少苦難。

在這種情形下,羅元則反而平靜下來,說:“給我一點時間,讓我與父母告別。”

羅元則從容赴死,倒也令人欽佩。這個故事說明:在冥界,鬼確實是分等級的。本篇開頭的鬼,是有木馬可騎的,而羅元則撞到的鬼,則隻能徒步。

歷陽羅元則,嘗乘舟往廣陵,道遇雨,有一人求寄載,元則引船載之。察其似長者,供待甚厚,無他裝囊,但有書函一枚,元則竊異之。夜與同臥。旦至一村,乃求:“暫下岸,少頃當還,君可駐船見待,慎無發我函中書也。”許之,乃下去。須臾,聞村中哭聲,則知有異,乃竊其書視之,曰:“某日至某村,當取某乙。”其村名良是,元則名次在某下,元則甚懼。而鬼還,責曰:“君何視我書函?”元則乃前自陳伏,因乞哀甚苦。鬼愍然,謂:“君嘗負人否?”元則熟思之,曰:“平生唯有奪同縣張明通十畝田,遂至失業,其人身已死矣。”鬼曰:“此人訴君耳!”元則泣曰:“父母年老,惟恃元則一身,幸見恩貸。”良久,曰:“念君厚恩相載,今舍去,君當趨歸,三年無出門,此後可延十年耳。”即下船去。元則歸傢中。歲餘,其父使至田中收稻,即固辭之。父怒曰:“田傢當自力,乃欲偷安甘寢,妄為妖辭耶?”將杖之。元則不得已,乃出門,即見前鬼,髡頭裸體,背盡瘡爛,前持曰:“吾為君至此,又不能自保惜,今既相逢,不能相置。”元則曰:“舍我辭二親。”鬼許。具以白父。言訖,奄然遂絕。其父方痛恨之,月餘亦卒。(《廣異記》)

此外,從鬼最後說的話來看,由於他最初徇私放過羅元則,在冥界受到瞭處罰,因而“髡頭裸體,背盡瘡爛”。這隻鬼最後雖然仍取瞭羅元則的性命,但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不過,並非所有的鬼都似這隻鬼這樣老實。

唐玄宗在位時,洛陽令楊瑒外出,儀仗威武,過城外,眾人皆避,隻有大槐樹下一卜算者神色自若。楊的屬下大聲呵斥,卜算者仍一動不動。楊為官清正,不是暴戾之輩,隻是奇怪於此人的舉動,於是將其帶回衙門。隨後,有瞭如下對話:

楊瑒好奇道:“您為什麼不躲避一下?即使不談沖撞我,基於起碼的禮貌,也該動一動吧?”

卜算者不屑地說:“您隻不過是兩日縣令,安敢如此講排場?”

楊瑒迷惘道:“何出此言?”

卜算者神秘地說:“兩天後,閣下當死!”

楊瑒驚愕道:“您既然知道我的命運,也一定能破解,怎樣才可避免此劫?”

卜算者得意地說:“你應根據自己日後的見聞相機而動,但最後能否脫險,我也沒完全的把握。”

卜算者建議楊將他帶到東院。

在那裡,卜算者叫楊瑒光腳散發,立在墻下,自己寫瞭幾條道符,開始作法。隨後,他告訴楊瑒,晚上不要回平時住的正房,最好潛藏在東院。

到瞭午夜,卜算者對楊說:“鬼使一會兒會來攝你,不過我已畫道符,今晚應該沒事,但以後他們還會來。想要逃過此劫你需按我說的做。你明天身著便衣,用三十張黃紙作冥錢,再多帶些酒食,從定罪門出城,到郊外桑林去,那兒有間小屋,你需等待一個身穿黑衣、露右臂者,那便是鬼使。假如你能留他吃飯,就有逃脫此劫的可能。吃飯時,你問他需要什麼,並多道感謝之詞。我的辦法就是這些瞭。”

楊瑒很高興,按卜算者說的去做瞭。

他帶瞭兩個仆人在洛陽定罪門外的桑林中焦急地等待,直至日頭將下山仍沒發現有黑衣人過來,於是心中不安起來。

暮色在桑林中升起,楊瑒心如火焚:黑衣人到底還會不會來?

正在他焦慮時,仆人稟報,確有一黑衣人現身桑林,朝這邊走來。楊瑒大喜,叫仆人把黑衣人迎入小屋,設宴款待。

黑衣鬼使說:“你昨晚去哪兒瞭?我曾懷疑你藏在東院,但東院有道符監護,我不敢冒犯。現在,幽冥地府還是要斷你陽壽,你說這事怎麼辦?”

楊瑒一再拜求,燒紙為錢,贈與鬼使。

鬼使笑道:“如此說來,也不是沒有辦法。明天,我還會跟同事來攝你,你在這裡設宴,招待大傢一頓,後面的事就不用管瞭。”

第二天,楊瑒依舊在桑林中設宴,滿是山珍海味。天黑後,那鬼使又帶來瞭幾十個同事。夜宴過半,鬼使對楊瑒說:“楊長官勿慮,您的事,我們定會放在心上!”

諸鬼使一陣商量,最後出瞭這樣一個計策:“您知道您傢對面的鄰居是誰吧?”

楊瑒說:“一個叫楊錫的人。”

鬼使的原話是:“君對坊楊錫,亦有才幹,今揩‘王’作‘金’以取彼。君至五更鼓聲動,宜於錫門相候。若聞哭聲,君則免矣。”也就是說,鬼使準備改一下生死簿,把楊瑒“瑒”字左邊的“王”字旁,改成“金”字旁……

楊瑒說:“楊瑒改楊錫?”

鬼使道:“莫說出來啊!您隻管明晨五更天在楊錫門前等候,假如聽到他傢傳出哭聲,您就平安無事瞭。”

後來的事如鬼使所言,一切按部就班地發生著。當楊瑒聽到楊錫傢傳出哭聲後,一塊石頭總算落瞭地。

看來,幽冥地府也有接受賄賂之說,得到當事人的好處後,鬼使便暗動手腳,把生死簿上的名字悄悄改動,偏旁部首一換,死亡便降臨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樣的辦法倒是聞所未聞,隻是那楊錫太可憐,糊裡糊塗地成瞭替死鬼。

楊瑒通過賄賂鬼使逃過一劫。

不過,在史上,楊瑒是一位以清正剛直著稱的盛唐名臣。

此人原籍陜西華陰,在武則天之後的中宗、睿宗和玄宗時代為官,不畏權貴,敢於直言,以提倡古禮著稱,受到玄宗的賞識,其仕途線路為:陜西麟遊縣令、河南洛陽縣令、侍禦史、禦史中丞、戶部侍郎、華州刺史、國子祭酒、散騎常侍,六十八歲而終。

關於鬼使索要錢財的事還有一例記載。

主人公是長安武功人郜澄,赴洛陽參加考試途中,在槐樹下遇一老婦人,老婦人為他看過手相後,稱其十日內必死,欲躲過此劫,需多做善事,比如向監獄裡的犯人施舍酒食,這樣也許有可能逃過劫難。

郜澄在附近的縣城買瞭些酒食,去獄中進行施舍,隨後返回樹下,老婦人又令其迅速回傢隱居,不要去參加考試瞭。為瞭安全起見,郜澄返回武功縣。到傢後,郜澄認為沒什麼災病,就放松瞭警惕,再次出門閑逛。

剛一出門,就看到很多人拜倒路邊,他們自稱是附近神山縣的百姓,得知郜澄被任命為該縣縣令,所以前來迎候。郜澄很奇怪,自己並沒到洛陽參加考試,如何被授予官職?而神山縣又在哪裡?

遲疑間,有人騎馬來接,並帶來綠色官服,請郜澄穿上,後者穿上官服,乘馬隨之而去。走瞭十裡後,又有人迎拜郜澄,說自己是慈州博士,告訴郜澄從神山縣令升為慈州長史瞭,隨後把自己的馬讓給郜澄,而自己騎驢。又走瞭二十裡後,終於出現轉折點,一個自稱慈州博士的人狠狠奪瞭郜澄的馬,微笑地看著他。

郜澄一臉迷茫。

自稱慈州博士的人大笑:“你現在已是新死鬼啦!幽冥地府捉你,你還真以為自己升官瞭?”

正如我們猜測的那樣,所有的一切都是鬼使設計的圈套。

鬼使把郜澄帶過奈河橋,來到地府。郜澄大呼冤枉,奔走到一個叫“中丞理冤屈院”的地方訴冤。中丞叫手下去查生死簿,手下站在中丞身後,向郜澄示意索要錢財,“舉一手,求五百千”。郜澄“遙許之”,用眼神答應瞭他。

那鬼查完生死簿,對中丞說:“此人被抓錯瞭!陽壽還未到期啊。”

中丞點點頭,叫那鬼帶郜澄去“通判府”,進行放人的最後一道程序。辦完手續,那鬼帶郜澄出來,被把門的鬼差攔住,再次勒索。那鬼怒道:“郜澄是中丞的親屬,你等小鬼安敢索要錢物?”

故事中的郜澄中瞭真正的“鬼計”。還好,“鬼計”來自素不相識者。不過,身邊已做新死鬼的朋友害自己的事也不是沒有,太原人董觀就遇到過。

董觀擅長陰陽占卜之術,在憲宗元和年間跟朋友僧人靈習一起到南方旅行。

這次漫遊時間很長,靈習在路上去世瞭,董觀一個人返還山西。敬宗寶歷年間,董觀再次出遊,來到晉地泥陽龍興寺。這座寺院在唐時非常宏偉,藏經千卷,深深吸引瞭董觀,於是董觀駐於寺中。

寺院東堂下的北屋空著,但上著鎖。董觀想住在這裡。

寺僧解釋說,此屋百年來一直沒人敢住,因為住的人或病或死,可謂兇室。

董觀認為自己懂些方術,年富力強,力爭而住。

過瞭幾天,並無兇險之事發生。董觀就放下心來。但十多天後的一個晚上,還是出事瞭。

董觀剛躺下,就聽到有動靜,十多個有著西域胡人面孔的傢夥帶著樂器、酒食出現在屋子裡,列坐夜宴,旁若無人。連續幾個晚上都是這樣。董觀開始有些擔心,但並沒告知寺僧。

這一天,董觀讀完經文,天色已暗,疲倦的他早早躺下。還沒睡熟,恍惚中,就感覺有一人站在床前。董觀慢慢睜開眼,覺得此人很面熟。仔細一看,正是已死去的好友靈習。

董觀大驚:“你怎麼來瞭?”

靈習詭秘一笑:“因為老兄陽壽將盡,我來相候啊。”隨即伸手把董觀拉起來。

出門時,董觀下意識地一回頭,發現自己的身體還躺在床上。董觀知道魂魄已被鬼所攝,於是嘆息:“我傢離這兒很遠,如果死在這裡,誰為我下葬?”

“此言差矣!”靈習說,“有什麼可使你如此憂慮?我聽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精魄在,有精魄在,所以四肢能活動,耳目善視聽。精魄一旦離身,四肢耳目也就不靈瞭,即被稱為‘死’。既然你的精魄已跟我走瞭,床上那六尺之軀還有什麼可牽掛的?”

他們聊著陰陽兩界的事,出城而去瞭。

夜裡關卡甚嚴,但兵士似乎看不到他們。出瞭泥陽,一路向西,不知走瞭多遠,董觀發現:“其地多草,茸密紅碧,如毳毯狀。行十餘裡,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董觀便問靈習,靈習回答說:“這便是俗世中所說的奈河瞭。它的源頭便是地府瞭。”董觀看看那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又見岸上有冠帶袴襦凡數百……”董觀打瞭個寒戰,似乎聞到腥氣,低頭細視其水,顏色鮮紅。驚恐間,他看到岸邊堆著很多衣服。靈習介紹說,那都是死者的衣服。

董觀望見奈河西,草樹間有二城樓,相距一裡多地,屋舍相連。

靈習說:“我們一起去那兒,你托生到南城徐傢,為次子;我托生到北城侯傢,為長子。十年後,我們當相見。”

董觀說:“我聽說人死後,為冥官所捕,查看該人檔案,追其一生之罪,假如沒有大過,才可再次托生人間。我現在剛死,就能托生?”

靈習說:“不是那樣。陰陽無異,如果你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說,鎖鏈會來到自己身上嗎?假如事情不辦妥瞭,我會帶你來這裡嗎?一個道理,還是相信我吧!”說罷,靈習牽起董觀的手,欲一起渡河。

剛要下水,水面突然分開一丈多寬,董觀就感到手被人抓住,一回頭,是個獅身人頭的傢夥,面無表情地說:“你要去哪兒?”

董觀說:“南城。”

那傢夥說:“我叫你在龍興寺閱讀經文,你怎麼來這裡瞭?快回去,此地不可久留。”說著拉起董觀往回走。這時,董觀回頭發現靈習已不見。

董觀終於脫離瞭險境。

此後,他苦讀經文,寒暑無怠。後至武宗會昌年間,滅佛行動開始,天下佛寺多被拆毀,董觀也失去瞭修行場所,於是他輾轉去瞭長安,為王公貴族占卜過活,生意倒還不錯,最後被推薦做瞭山東沂州臨沂縣縣尉。

故事中的靈習顯然想害董觀。這一點令人戰栗。或者說,他太過於想念自己的故友瞭。但對生者來說,這種想念是殘酷的。《宣室志》中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隻不過不是出於思念。

西河郡平遙縣有鄉中小吏張汶,在一天晚上聽到有人敲門,開門後發現門外是自己的哥哥。

張汶很害怕,因為自己的哥哥早已故去。哥哥說死後常思念親友,如今幽冥地府裡的官員讓他回來省親。另外,還提到一點——冥官要召見張汶。

張汶說:“冥官召見我?那我不就死瞭嗎?”

哥哥笑而不語,抓其袍,把張汶拉出傢門。

張汶在哥哥的帶領下,走瞭十多裡地,前路已黑,隻有車馬奔馳與人哭喊之聲,仔細一聽,哭者正是自己的妻子與兄弟。

張汶自語道:“我聽說人要是死瞭,可看到自己先前死去的親友,我現在呼喊一聲,看看是不是這樣。”

張汶有個表弟叫武季倫,已死數年,於是張汶在幽暗中大喊:“武季倫何在?”

話音未落,黑暗中就伸過一個腦袋:“我在這兒呢,表哥。”

張汶一哆嗦。這時候,聽到黑暗中有人高喊:“平遙縣吏張汶何在?”

他慌忙答應。再看不遠處,有二人一坐一立,坐者前有桌案,上放生死簿,問張汶一生中有幾次大過。

張汶未答。那人叫立者查找張汶在幽冥的底檔,立者說:“張汶沒死,當遣回。”

坐者怒道:“既然沒死,為什麼招來?”

立者道:“張汶之兄在幽冥已久,為我們做事,因嫌勞累,曾上奏要以其弟代替自己的差事,但我們沒答應,他於是私自把弟弟帶入幽冥。”

坐者怒斥其兄擅自行動,不遵法令,叫手下將其打入監獄,而將張汶送歸。

上面的故事中,主人公因不同原因被誘至幽冥,與他們相比,下面這位就更倒黴瞭。

河南浚儀縣有士人姓王,其妻下葬,女婿裴郎參加,但後來竟然失蹤瞭。裴傢認為兒子為王傢謀害,一紙訴狀告到縣衙。王氏呼冤,縣令明察,發現其確無殺人動機,於是動員大傢思索裴郎到底有可能去哪兒,他最後一次出現又是在什麼場合。直到這個時候,王傢才懷疑裴郎有可能被埋在瞭棺材裡,因為他在送葬那天喝多瞭。

挖出棺材後,果見氣息奄奄的裴郎。經過幾日精心照料,他才漸漸恢復瞭神志。

原來,在其嶽母下葬那天,裴郎貪杯喝醉瞭,後來就失去知覺。

酒醒後,感覺憋悶得慌,睜眼一看,發現自己和死人一起躺在棺材裡。當時,他害怕極瞭,定睛再看,感覺有很多人從眼前走過,他們身形縹緲,身後松柏成蔭。

這一切是幻象嗎?他不禁自問。

那些人都是王傢先死之人,老少都有。看到他後,一個人說:“為什麼不殺瞭此生人?”

這時幸虧裴郎的嶽母大人站出來道:“我女兒還小,要依仗著他生活,為什麼要殺掉他?”在嶽母的百般爭求下,他才活得一命。

接著,他們擺下宴席,又吃又喝又跳舞。過瞭一會兒,聽到一個聲音說:“請裴郎來參加。”

裴郎心中一緊:“難道我也是新死鬼瞭嗎?”女婢們臂挽著臂,圍著他踏歌而舞:“柏堂新成樂未央,回來回去繞裴郎。”其中一名女婢,說自己叫穠華。她的模樣十分美麗,但卻用蠟燭燒他的鼻子,這是在叫他起身與他們一起舞蹈的意思嗎?裴郎疼痛難忍,她卻哈哈大笑。無奈之下,他隻好起身相拜,於是,那個叫穠華的女子就拉著他加入她們的舞蹈。

那是令人恐怖的舞蹈,我們無法想象裴郎竟然在跟一群死鬼跳舞。

跳餓瞭,他問她們有什麼可以充饑,一鬼於瓶中摸出些食物,他實在饑餓難忍,便吃瞭一口,冰涼如水。就這樣,他在棺材裡待瞭好幾天,直到現在,陰間的景象依然歷歷在目……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