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山月浮屠(十)

鄧瑛靠在床上看著伏案的楊婉。

自從買下清波館以後,楊婉閑暇時一直在寫那本冊子,但她明顯比從前要寫得艱難一些。總是寫瞭撕,撕瞭又寫。她不願意跟鄧瑛講她究竟在寫什麼,鄧瑛也就不問她。但鄧瑛很喜歡看她奮筆疾書的樣子。

心無旁騖,全神貫註,隻偶爾端起茶盞喝一口茶,架著筆托腮想一會兒,想好瞭便又再寫。

她和其他識字的女子都不一樣,她不寫詩文,不愛纖細淫巧的字韻,握筆的姿勢也沒有閨房裡的講究,確切地說,她好像並不是很會握筆,無名指總是抵不穩筆桿,立寫時,也不知道該怎麼扼袖。但正因為是這樣,她一提筆便好像有一種提刀的力度。

雖如此,楊婉卻很想把自己的字練得好一些。

但她不想學鄧瑛的字體,反而開始試著臨摹易瑯的字。

易瑯在歷史是一個很有書法造詣的皇帝,貞寧十四年時,他的字雖然還沒有成型,但已兼有“三宋”之風。楊婉讓易瑯教她寫字,易瑯教楊婉的時候,卻總是糾不回楊婉握筆的方法。

“姨母,你就像沒學過寫字一樣。”

楊婉不知道該怎麼答,隻得尷尬地笑笑。

易瑯掰著楊婉的無名指,嘟囔道:“你為什麼不讓鄧廠臣教你寫字啊。”

“怎麼,殿下嫌姨母笨啊。”

易瑯摁住紙張的邊沿,“不是,我的字其實沒有鄧廠臣寫得好。”

楊婉放下筆,命人把甜湯端進來給易瑯吃,一面道:“他現在,手不是很方便。”

易瑯抬頭問道:“他怎麼瞭。”

楊婉搖瞭搖頭,“也沒怎麼,就是手腳被磨破瞭。”

“因為父皇讓他‘待罪辦事嗎’?”

楊婉點瞭點頭,將甜湯端到易瑯手邊,“吃吧,將才不是說餓瞭嗎?”

易瑯端起甜湯又放下,“姨母,喝瞭這個,晚上能不能不服降春燥的藥啊。”

“每日殿下都說這話,姨母做不瞭主的,少進一碗,禦藥房都要記檔子,你不想皇後娘娘過問的時候,姨母挨罰吧。”

“哦……”

楊婉看著他失落的樣子,不禁笑瞭一聲,托著下巴道:“殿下有藥不願意吃,姨母想討藥又討不來。”

說著挽起袖子去洗筆。

易瑯上前拉住她的衣袖道:“姨母你不學瞭。”

“嗯,明日再學吧,姨母想讓你先吃甜湯,不然一會兒藥端來瞭,殿下就喝不下去瞭。”

“我知道把藥喝完。”

他說著端起甜湯,遲疑瞭一下,又問楊婉道:“姨母,你要給鄧廠臣討藥嗎?”

“嗯。”

“為什麼討不來啊。”

楊婉仰起頭嘆瞭一口氣,“因為彭禦醫去瞭成王府照顧成王的病去瞭,別的禦醫姨母都不大熟,開不瞭口。”

她說著,蹲下幫易瑯理好袖口,繼續說道:“殿下應該知道,是陛下讓他待罪辦事的,他手腳上那些傷,沒有賜藥,明面兒上是不能治的。”

易瑯沉默瞭一陣,忽然道:“我能讓他治。”

楊婉的手一頓。

易瑯拉起楊婉的手道:“姨母,你明日讓廠臣過來,我賜藥給他。”

楊婉低頭望著易瑯的面龐,一時說不出話來。

“姨母你怎麼瞭。”

“沒有。”

她輕咳瞭一聲,“姨母不知道,該怎麼謝你。”

易瑯笑瞭笑,“姨母你不用謝我,我之前對他過於殘酷,傷瞭姨母的心,如今,我想讓姨母你高興一些。而且他講《貞觀政要》裡的《惻隱》篇講得很好,我還想聽他講下一卷。”

楊婉聽他說完,忍不住摸瞭摸他的頭。

“殿下以後,願意對他仁慈一些嗎?”

易瑯點頭,“他與我說過,‘刑罰殘酷,行用慎之。’我有記在心裡,隻要他遵禮,守法度,我會對他仁慈。”

楊婉聽完這一番話,心臟像被炭火遠遠地烘烤都一樣,起瞭一絲抓不住的暖意。

張琮倒臺之後,歷史的細枝末節似乎都在改變,人心有瞭縫隙,開始生長出善意的縫中花。但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楊婉,即便具體的歷史會改變,但王朝的宿命不會改變。就好像人心中的情感會改變,但人心中的觀念不會改變一樣。

然而,人心中的情感重要嗎?

對於歷史研究來講,確實一點都不重要。

因為它太容易改變,一點也不穩定,並沒有歸納總結的餘地和價值。

可是,對於活在貞寧十四年的楊婉來說,那是她喜怒哀樂的根源,也是她真實活著的印證。

那些與她關聯的人——易瑯,寧妃,楊倫,張洛,白煥……

這些人心中逐漸復蘇的悲憫,給予鄧瑛的善意,分明映襯著她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鄧瑛傳》出版以後,究竟有沒有人為鄧瑛這個人流淚,楊婉已經看不見瞭。但是那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的人心。這些人在幹冷的政治氛圍之中,準許楊婉為鄧瑛說出那句“不服。”而封建時代之後,那個寫《鄧瑛傳》的楊婉,不也正是在幹冷的史學氛圍中,為那個一直跪在寒雪地裡罪人,披一件寒衣,喊一聲“不服”嗎?

既然如此,還怕什麼。

鄧瑛一直都是鄧瑛。

而楊婉也從來沒有改變過。

**

貞寧十四年一月初,學田案尚未審結,大明官場上卻發生瞭另外一件事。

浙江巡鹽禦使上本參禮部侍郎梁為本與倭寇勾結,開辦私鹽廠,當地鹽蜀提舉司幾次每次派去征稅的人,不是被殺瞭,就是被打得皮開肉綻地放回來。

梁為本是貞寧二年的進士,白煥的學生,如今身上的官職,也是白煥通過內閣,向貞寧帝薦的。

梁為本剛剛被下刑部大獄,戶科便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給事中,上本參當朝首輔白煥收受梁為本的賄賂,賣官鬻爵,視大明吏政為待價之市。

六科和督察院本來就是打筆頭仗的,很多參奏的折子,貞寧帝不願意回,就擱置留中,他們也都習慣瞭。然而這個戶科的給事中,卻在三日之間一連上瞭五本折子。

內閣因此惶恐,白玉陽在刑部大堂中也心神不定。

鄧瑛不得已,開口喚瞭他一聲。

“白尚書。”

白玉陽這才想起,鄧瑛還在受審,拍案掩飾道:“住口,本官問你話瞭嗎?”

鄧瑛忍不住咳瞭幾聲,沒有再出聲。

坐在一旁的楊倫卻站起身,隨手拖過一張凳子,放到鄧瑛身後。

鄧瑛有些吃驚地回過頭,壓低聲音問他,“楊子兮你做什麼?”

楊倫壓根沒想避開白玉陽,比白玉陽將才的聲音還大:“做什麼,你還站得住嗎?坐下”

鄧瑛看瞭一眼白玉陽,往旁邊讓瞭一步,“公堂上呢。”

“什麼公堂,今兒擺堂案瞭嗎?”

楊倫說著掃向白玉陽,“審案的人,自己都審不下去瞭。”

白玉陽聞話喝道:“楊倫,即便沒有擺堂案,那也是鞫問,你這般無禮……”

“你要治罪嗎?”

楊倫一把將鄧瑛摁來坐下,鄧瑛試圖站起來,卻被楊倫反手摁死。

“楊侍郎,松手。”

楊倫白瞭鄧瑛一眼,“你給我坐好。”

說著抬起頭對白玉陽道:“他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又沒有定罪,憑什麼不能在堂上坐著。他願意對我們謙卑是他的事,我們內閣如今如此被動,若還一味地折磨他,誰能替老師在禦前斡旋。”

白玉陽聽完這句話,不可思議地看向楊倫,高聲喝道:“楊倫,你今日是來刑部協同鞫問其罪,怎可在堂上說出與此人同流合污的話來。”

楊倫松開鄧瑛的肩膀,冷笑一聲道:“你自己都慌瞭,還鞫問個什麼。”

鄧瑛站起身走到二人中間,向二人壓手道:“那五道折子,陛下尚留中未發,餘地還是有的,隻是這個案子,一定無法落到三司,如果歸到北鎮撫司去,後面就難瞭。”

白玉陽道,“今日行鞫,你當真要讓這些話記錄在案嗎?”

楊倫一把抽走錄案人手中的供錄,隨手撕瞭。

“這就不算鞫問瞭,鄧符靈你接著說。”

鄧瑛見白玉陽被楊倫氣得渾身發抖,便拱手向他行瞭一個禮,鐐銬與手腕摩擦,他不自覺地抿瞭一下唇。

“白尚書,恕我冒昧,梁為本的案子是實案,閣老的案子,就算不是實案,最後也會被司禮監做成實案。而且,此處有一個關鍵,就是梁為本通的是倭寇,這個罪名一旦牽到白閣老身上,後果不堪設想。”

“那又如何?你以為你對我說瞭這些,你侵吞學田的罪,刑部就不定給你瞭嗎?”

鄧瑛抬起頭,“我沒這樣說,我私吞學田的罪行,我會認,但我希望白大人可以替我拖延一陣。”

他說完,撩袍跪下。

“一個月就好,請大人成全。”

白玉陽低頭看向鄧瑛。“你要做什麼。”

“我想救老師。”

“你能怎麼救。”

鄧瑛抬起頭,“此案歸東廠,由我來查,我替老師洗罪”

白玉陽沉默不言。

楊倫提聲道:“白尚書,你我如今都沒有辦法,你給他一個月又何妨。”

白玉陽道:“這不是一個月的問題,是我們該不該信這個閹奴的問題。”

楊倫聽到“閹奴”兩個字,一把將鄧瑛拽瞭起來,拎起他手臂下的鐵鏈,

“你以為他為什麼人不人鬼不鬼地做東廠的人?張展春死在牢裡,天下最痛的是誰,還不是他這個當學生的。如今我們的老師出事,你居然還在想該不該信他?”

《觀鶴筆記(觀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