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公冶長

【0!」】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註釋】 1公冶長:孔子的學生,複姓公冶,名長。2妻:作動詞用,讀qi, 指把女於嫁給某人。3縲紲(leixie):捆綁犯人的繩索,這裡代指監獄。 4子:古時兒女都稱子,這裡指女兒。

【譯文】 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監 獄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過。」於是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解讀】 孔子怎樣選女婿?

一不選錢財,二不選地位,三不選門當戶對,而是注重被選者的人品本身--雖然在坐牢也沒關係,因為那是由於冤假錯案 而坐牢,不是他的罪過。

由此看來,嫁給摘帽右派分子也好,嫁給由於其他原因遭迫害受打擊的人也好,都是符合聖人的標準的。至於門不當戶不對, 不是大款,不是高幹子弟等等,都更不是所應計較的問題了。

聖人行事,平常之情。你我凡夫俗子不是更應有這一份素心 嗎?

【0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註釋】 1南容:孔子的學生,姓南宮,名適,字子容。2兄之子:孔子的 哥哥叫孟皮(《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先於孔子去世,所以孔子替他女兒主婚。

【譯文】 孔子談到南容,說:「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有官做,國家政治 黑暗的時候也不致被刑罰。」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

【解讀】 在太平之世施展抱負,在黑暗之世保全自己。

由此可知,聖人並不主張我們去做一個黑暗時代的犧牲品,而 是要求我們講究一點處世的藝術。

南容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以 保證侄女兒在亂世來到時不會守寡。

公冶長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 女兒嫁給坐牢的公冶長,而把侄女兒嫁給處世很有一套,不會有 坐牢之苦的南容。這種做法很有分寸,既對得起死去的兄長,又 不會受到世人的指責。說起來,也是一種處事的藝術。

【03】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註釋】 (1)子賤:姓宓(音fu)名不齊,字子賤。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歲。 (2)若人:這個,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個「斯」指子賤,第二個「斯」字指子賤的品德。

【譯文】 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裡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解讀】 孔子在這裡稱子賤為君子。這是第一個層次,但接下來說,魯國如無君子,子賤也不可能學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說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賤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養的。

【0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註釋】 (1)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解讀】 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肯定子貢有一定的才能,因為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但如果與上二章聯繫起來分析,可見孔子看不起子貢,認為他還沒有達到「君子之器」那樣的程度,僅有某一方面的才幹。

【0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註釋】 1雍:孔子的學生,姓冉,名雍,字仲弓。2佞(ning):能說會道, 有口才。3御:防禦,對付。1口給(ji):給,足。口給指嘴巴很 管用,說話伶牙利齒,也就是「佞」的意思。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有 口才呢?靠口才對付人,常常惹人討厭。沒有仁德,光有口才有 什麼用呢?」

【解讀】 孔子早就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話,又一再主張「敏 於事而慎於言」,因此,是絕對不喜歡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齒討生 活的人的。

鄉下人說:「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把你當豬賣掉。」

又有人說:「你一輩子不講話,閻王對你也沒辦法。」

這些說法也許有些絕對,但卻符合聖人不喜歡「佞」的精神。

【06】

子使漆雕開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註釋】 1漆雕開:孔子的學生,姓漆雕,名開,字子開。2吾斯之未能信: 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裝,「之」是用來倒裝的同。信,信心。斯,代詞,指 孔子讓他出仕這件事。

【譯文】 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非常高興。

【解讀】 孔子高興什麼?

不是高興漆雕開對做官還沒有信心這事本身,而是高興他能 夠說出這樣的話。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漆雕開能夠自我認識,認為自己對於做官還不太有把握,於是便實事求是地說了出來,而不是一聽 老師說讓自己去做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應下來,走馬 上任去混它一混了事。這一方面說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謙虛謹慎; 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對做官這事已有所認識,不然他怎麼會認為自 己離勝任還有所差距呢?除了這兩方面之外,還可以看出他並不 像一般讀書人那樣急功近利,汲汲於功名富貴。由於有這些方面 的原因,所以孔子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而一般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0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註釋】 (1)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隨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解讀】 孔子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極力推行他的禮制、德政主張。但他也擔心自己的主張行不通,打算適當的時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認為子路有勇,可以跟隨他一同前去,但同時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於僅有勇而已。

【0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註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徵收的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致相當於後來城鎮。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總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於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生。 (6)束帶立於朝:指穿著禮服立於朝廷。 (7)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解讀】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就是「仁」。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於禮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0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註釋】 1女:即「汝」,你。2愈:更,勝過。3望:比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哪一個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 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說一件事就可以類推出十件事,我聽 說一件事不過類推出兩件事罷了。」孔子說:「是不如他,我和你 都不如他啊!」

【解讀】 子貢和顏回都是孔子的高材生,所以孔子在子貢面前說話比 較隨便,讓他自己比較一下與顏回哪個更聰明。子貢自認不如顏 回,並用「聞一知十」和「聞一知二」作了生動的對比。孔子同 意子貢的看法,並且謙虛地說:「不僅是你不如他,就是我也和你 一樣不如他啊!」滿懷對顏回的愛意和讚揚。

孔子對顏回的讚揚還有許多,比如說他大智若愚(《為政》)、 安貧樂道(《雍也》)等等,這裡則主要是說他的聰明。

子貢一半因為要和顏回作對比,一半因為在老師面前謙虛,所 以說自己只能聞一知二。按照孔子對一般學生的要求,應該是舉 一反三,即他所說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 而》)告訴你一隻角,你不能由此類推出另外相同的三隻角,那就 不再給你講了。而顏回卻能聞一知十,那可就比舉一反三厲害多 了。如果我們以下棋來作不盡恰當的比擬,聞一知二不過是業餘 水平罷了,舉一反三可進入專業的初段,而聞一知十是不是可以 達到「棋聖」的境界了呢?

當然我們也知道,無論是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還是聞一知十, 這裡面的數字都只是些約數,並非真是可以量化的智商指標。之 所以進行比擬,不過是為了突出顏回聞一知十的過人才智罷了。

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子貢的老師,孔子能在學生 面前公開承認連自己也不如顏回,這也可以見出聖人謙遜和坦然 的風範。

【!」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註釋】 1杇(Wu):指泥工抹牆的工具,也作動詞用,指把牆面抹平。2 與:語氣詞,同「歟」,下文「於予與改是」中的「與」同義。3誅:責 備。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牆 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又說: 「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 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解讀】 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除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糞 土之牆不可杇也」之外,還發出了關於認識一個人的感慨。讀遍 《論語》,這大概是溫文爾雅的孔聖人最動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 語氣有點類似今天的老子罵兒子:「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老子不 說也罷!」

推想起來,宰予這塊「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覺比如說 睡個午覺的問題,很有可能還是在老師的課堂上打瞌睡(夢見周 公?)哩。不然的話,以我們今天的生活習慣來看,睡個午覺算什 麼罪過呢?犯得著孔老先生這麼大動肝火嗎?

問題在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用我們 的話來說,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因此,孔 老先生是萬萬不會苟同我們關於午睡的觀點的 。

如此說來,他的震怒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說到「聽其言而觀其行」,倒正如儒學大師朱熹在《論語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話所提醒我們的那樣:「聖人怎麼會現在才 知道聽其言而觀其行呢?也不是真因為宰予就對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態度了。不過是以宰予的事情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們多做少 說,言行一致罷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那麼些人說 起比唱起還好聽。

所以,我們不僅要聽他怎樣說,而且還要擦亮眼睛觀察他怎樣做啊!

【!」!」】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註釋】 1申棖(cheng):孔子的學生。2欲;貪慾。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毅的人。」有人說:「申棖是這樣的人。」 孔子說:「申棖貪慾,怎麼可能剛毅呢?」

【解讀】 有貪慾就不可能剛毅,所以,成語說——無慾則剛。

這有點像另一種說法: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要是不徹底呢?那就有所畏懼了。

欲與剛的關係也是這樣。

無慾則剛。 無慾不是指一點慾望沒有,像個木頭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 說沒有過分的慾望——貪慾。沒有貪慾,就可以做到「軟硬不 吃」,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至大至剛 。

而一旦有了貪慾,不是「吃人家的口軟,拿人家的手軟」,就 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哪裡還有什麼剛毅的男子漢呢?

在「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樣一個時代,貪污腐敗成為 社會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當複雜,但從貪污腐敗 者個體的情況來看,則無一不是因為慾壑難填而造成的。這正如 孔聖人所說的那樣:「申棖貪慾,怎麼可能剛毅呢?」無論你職位 再高,資歷再老,一旦陷入貪得無厭的慾望之中,就會成為金錢 和物質的奴隸,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聲敗名裂,還有什麼 剛毅可言呢?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腐倡廉就是節制貪慾。

當然也不是禁慾主義,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註釋】無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給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給別人。」 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做到了的。」

【解讀】 自己不願意別人強加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實際上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我們已經知道,子貢是孔子的高材生。作為這樣一個高材生, 又抓住了老師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來談體會,按理說該得 到讚許,卻不料被老師一盆冷水迎面潑下來,說:「賜呀,這不是 你做到了的。」

連子貢都沒能做到,又有誰做到了呢?恐怕就只有顏回了吧。 可惜我個們在《論語》中還沒有看到孔子對顏回這方面的評價 。

倒是在《衛靈公》裡,當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 奉行時,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來,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 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終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僅子貢沒能做到這一點不足為怪,就是我們大 不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又有什麼可怪的呢?

只能說,「恕」道(不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啊!

【!」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註釋】 (1)文章:這裡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 (3)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解讀】 在子貢看來,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只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深奧神秘,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心的體驗,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註釋】無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解讀】無

【!」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註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2敏:勤勉。 3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解讀】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後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一個稱號, 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關於「文」的說號,《逸周 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 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謚為 「文」。那麼,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 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於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其實也就是說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一般人來說, 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 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樑,錐刺股」等等。而不 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 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於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 似乎沒有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於位卑,以 能力強求教於能力弱,以博求教於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 於開口了。

如果你是教師,如果你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你的學生 討教,向你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 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儘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 正實行起來,還真有一點考人呢。

【!」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註釋】 1子產: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在 鄭簡公、鄭定公時執政22年,使鄭國能夠在晉國和楚國兩大強國之間得到尊 敬和安全。2行己:自我修養。

【譯文】 孔子談論子產說:「他具備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個方面:自我 修養嚴肅認真;服事君王恭敬謹慎;教養人民多用恩惠;役使百 姓合乎道義。」

【解讀】 子產是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的賢宰相。

孔子通過對子產的評價提出了作為政治家應該做到的四個方 面內容:嚴於律己;忠於君上;以恩惠教養人民;以道義役使百 姓。這四個方面既包含了對人對己,又包含了對上對下,是一個 較為全面的評價和要求。

正因為子產能夠做到這幾方面,才能夠使鄭國在當時自立於 強國之間而興盛起來;也正因為子產能夠做到這凡方面,才能夠 使他自己保持相位22年而得到人民擁護,同僚支持,國君信任。

所以,孔子在這裡特別加以讚揚,實際上所表達的,是聖人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家風範。

【!」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註釋】 1晏平仲;即晏嬰,春秋時齊國著名賢大夫,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 時執政。事跡見於《晏子春秋》和《史記·管晏列傳》。2之:指晏嬰。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和別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別人越尊敬 他。」

【解讀】 關於交友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我們常常感歎:「相識滿天下,知已能幾人?」這就是說,能夠善始善終,始終保持友誼的 朋友是很少的。

可晏子這人卻很有點了不起,他不僅能和朋友善始善終,保 持友誼,而且還能讓朋友越久越尊敬他。

晏子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呢?聖人並沒有說。也就是說,孔 子在這裡所讚美晏子的,實際上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和過程。 聖人微言大義,我們也不好妄力加猜度。只好把「久而敬之」作為 一種理想的交友境界而提出來共勉。至於怎樣達到這個境界,那 就只好根據各自的交友經驗和感受去細心揣摩和領悟了。

但願我們都不要像酒肉朋友一樣,三杯酒下肚,你好我好一 切都好,一旦遇到利害關係或有風吹草動,便成為生冤家死對頭。 只要大家竭誠相待,推己及人,「久而敬之」也就不會是什麼難以 達到的境界。

關鍵是不是在一個「誠」字呢?

【!」8】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註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文」是他的謚號。因不遵守周禮,被孔子指責為「不仁」、「不智」。 (2)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龜,所以把大龜叫做蔡。 (3)山節藻梲:節,柱上的斗拱。梲,音zhuō,房樑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梲上繪以水草花紋。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麼能算是有智慧呢?」

【解讀】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並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註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宰相。子文,姓鬥, 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根據《左傳》記載,子文於魯莊公三十 年開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讓位給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這28年中 幾次被罷免又被任命。

【譯文】 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上台就任令尹,沒有高興的樣子; 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憤的臉色。交接工作時,總是把自己任令尹 的政事—一告知新任令尹的人。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忠 臣啊!」

【解讀】 三次上台又三次下台,這就是所謂的宦海沉浮了罷?

可貴的是,三次上台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沒有 「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感覺,所以沒有沾沾自喜。 更可貴的是,三次下台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委屈,沒有靠 邊站的失落感,所以沒有怨氣沖天,一臉晦氣。

這種進退自如,就是《菜根譚》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 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風度。

那可真不是等閒之輩所能具有的風度啊!

廢除了幹部終身制以後,上台與下台的問題冷峻地擺在每個 官員的面前。上台時不沾沾自喜還比較容易做到,下台時無動於 衷可就難了啊!唐人寫詩說得好:「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 一人!」雖然大家都知道「上台終有下台時」的道理,但正如爬山 一樣,的確是「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台容易下台難啊!更不用說 在下台時還把工作中的一切都甘心情願、滿腔熱忱地交待給繼任 了,除非是自己選定的接班人,可以繼續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

所以,令尹子文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官員,能夠正確對待上台 與下台,進退自如,寵辱不驚。而聖人僅以「忠」字相許,是不 是評價低了一點呢?

【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註釋】 1季文子:魯國大夫季孫行父,素以謹慎多慮著稱。2再:兩次。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考慮三次以上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 兩次也就可以了。」

【解讀】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動叫做莽撞,往往會導致後患。但想得太 多,瞻前顧後,翻來覆去,則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狐疑之中,導 致優柔寡斷。 憂鬱的丹麥王於為報叔父的親父娶母之憂而思慮再三,左右 為難,因此而錯過了下手的大好機會,結果與敵人同歸於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莎士比亞筆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猶豫」。 當斷不斷,反被其亂。 所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 考而後行動,又不要優柔寡斷。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為孔子的教導,實在是張冠李戴, 歪曲了聖人的意思。 記住: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2!」】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註釋】 1寧武子:衛國大夫,姓寧,名俞,「武」是謚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當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便發揮他的聰 明才智,當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便做出一副愚笨的樣子。他的那 種聰明是人們可以趕得上的,他的那種愚笨卻是沒有人能夠趕得 上的。」

【解讀】 政治清明時便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作貢獻,政治黑暗時 便壓抑自己以求潔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這就是大智若愚,這就叫難得糊塗。

清代名士鄭板橋說得好:「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 糊塗更難。」

所以聖人說寧武子的聰明是人們可以趕得上的,而他的那種 「愚笨」卻是沒有人能夠趕得上的。

說穿了,發揮才智易,壓抑自己難。

好一個寧武子,愚不可及,實在是非尋常人可及啊!

【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註釋】 (1)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3)狂簡:志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5)裁:裁剪,節制。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控去吧!家鄉的學生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制自己。」

【解讀】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政,欲召冉求回去,協助辦理政務。所以,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制自己,這些還有待於他的教養。

【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註釋】 1伯夷、叔齊;商代時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因互相推讓王位而 都逃到周文工那裡。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時,他們倆攔住車馬勸阻。周朝統 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可恥,餓死於首陽山。孔子稱他們二人為 「古之賢人」( 《 述而 》)。2舊惡:宿怨,舊仇。3是用:是以,因 此。希4:通「稀」,少。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 此很少。」

【解讀】 俗話說:「退後一步天地寬。」

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 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不懷恨別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 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話,怨怨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 寧的一天。

就連聖人不也認為伯夷、叔齊不記舊化是一種美德嗎?

所以,對人寬容一點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

【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醃焉,乞諸鄰而與之。」

【註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2)醯:音xī,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裡討了點給人家。」

【解讀】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並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並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裡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麼「不直」了。對於這種「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註釋】 1足恭:十足的恭敬。2左丘明:相傳即《左傳》的作者,但無確 證。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十分謙卑恭敬的樣 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底藏著對某人的怨恨,表 面卻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解讀】 在《學而》篇裡,孔子已經說過:「巧言今色,鮮矣仁。」花 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這裡, 又加上了「足恭」一筆,進一步描畫了那種表裡不一的偽君子的 醜惡嘴臉。並且還舉出了具體的例證,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心裡恨死了你,表面上還和你友好得很,「哥倆兒好啊,三桃 園啊……」像這樣的人,是典型的偽君子,「嘴巴說得蜜蜜甜,心 裡藏把鋸鋸鐮」,其用心奸險,真比那些明火執仗的搶匪不知要歹 毒多少倍!難怪得聖人要一再說「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了,只 要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誰又不會對這種偽君子「恥之」呢?

【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註釋】 1侍:指立傳。若坐侍,則稱侍坐。2盍:「何不」的合音字。 3衣:此字是唐以後加上去的,應去掉。4敝:壞。5伐善:誇耀 自己的好處。伐,自誇。3施勞:把勞苦的事施加給別人。

【譯文】 顏淵、子路侍立於孔子身旁。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 志向呢?」 子路說:「我願把自己的車馬衣服都拿出來和朋友們共享,就 是用壞了也毫不遺憾。」 顏淵說:「我願不自誇好處,不把勞苦的事施加給別人。」 子路又說:「希望聽一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說:「安撫老年人,信任朋友,關懷年輕人。」

【解讀】 子路是豪俠之志,講義氣,夠哥們。從大處說,則猶如詩聖 杜甫所吟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顏淵是仁者之志,」道德修養非常高。一方面非常謙遜,不願 意表白自己的好處;另一方面要實行孔子所一再倡導,並認為要 終生奉行的恕道,不把勞苦的事施加給別人。

一武一文的志向,一個豪爽,一個隱忍。而聖人自己的志向 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老者安之」,就是要讓老年人無論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得到 安頓,無論是採取退休制度還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朋友信之」, 就是要讓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沒有欺詐,沒有仇 怨。「少者懷之」,就是要關心下一代的成長,永遠愛護下一代,讓 世界充滿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就是要讓聖人出任「關心下 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之職,他恐怕也是會當仁不讓的罷。

老中青三代都有了著落,社會安定而美好。聖人之志,豈不 就是要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嗎?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瞭,聖人之志就是與眾不同啊!

【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

【註釋】 1訟:責,責備。

【譯文】 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見到過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而作自 我批評的人。」

【解讀】 不知孔子怎樣看待他的優等學生之一曾子,因為我們已經聽曾子說過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話(《學而》)。

或許說是說,做是做,在孔子的眼裡,就連曾子也還是做的不夠 好也未可知。

當然,這都是我們的猜測。

話說回來,自我批評本來也就是不容易做到,就像魏文帝曹 丕在他那篇著名的《典論·論文》裡所說的那樣,人往往「暗於 自見,謂己為賢」。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 錯誤。或者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語言生動形象地描述的那 樣:「馬克思主義的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還只是第一個層次上的問題。第二 個層次上的問題是,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但不願意正視,不 願意作嚴肅認真的自我批評,或者,用孔子的話來說,不願意 「自訟」—一自我訴訟,自己審判自己,這實際上牽涉到感情與理 智的問題。就理智的冷靜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會發現自己 的缺點和錯誤,也認為應該自我批評並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 的傾向而言,人總是習慣於自己原諒自己,自己為自己找出一些 辯護詞,最後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無罪釋放」的判決。 抽煙、酗酒、睡懶覺、打麻將,所有這些不良嗜好之所以得以普 及,都是人們對自己作出「無罪釋放」判決的結果。至於其他方 面的種種問題,更加抽像,是非界線更加不清的問題,那就更是 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諒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訟』的了。

由此看來,聖人說他沒有見到過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而作自 我批評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著邊際的誇大之辭。

因為,自我批評的確是非常難得的啊!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註釋】無

【譯文】 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這樣忠誠信實的人,只是他們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

【解讀】 聖人與我們有什麼不同?

忠誠信實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有兩個字:好學。

夫子自道,給人以亞歷山大論天才的感覺。亞歷山大說:「人們常把我的成功歸功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不過是刻苦而 已。」

好一個「好學」,好一個「刻苦」,說起來平平常常,做起來 卻見分曉。所謂「看似容易卻艱辛」,一個人沒有真切深刻的感受, 是說不出這一番話來的 。

回到夫子自道的「好學」二字加以體會,正所謂「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聖人強調「好學」,在於勉勵我們不要 太看重先天的資質,而要重視後天的學養,勤奮努力,使自己成 為一個學有所成,有所作為的人。

《論語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