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譯文與讀解

巧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原文】

悠悠昊天1,

曰父母且2

無罪無辜,

亂如此幃3

昊天已威,

予慎無罪4

昊天泰幃

予慎無辜。

亂之初生,

僭始既涵5

亂之又生,

君子信讒。

君子如怒(6),

亂庶遄沮(7)

君子如祉(8),

亂庶道已。

君子屢盟(9),

亂是用長。

君子信盜,

亂是用暴。

盜言孔甘,

亂是用餤(10)。

匪其止共,

維王之邛(11)。

奕奕寢廟(12),

君子作之。

秩秩大猷(13),

聖人莫之(14)。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躍躍毚兔(15),

遇犬獲之。

茌染柔木(16),

君子樹之。

往來行言(17),

心焉數之。

蛇蛇碩言(18),

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

顏之厚矣。

彼何人斯,

居河之麋(19)

無拳無勇,

職為亂階(20)。

既微且尰(21),

爾勇伊何。

為猶將多,

爾居徒幾何。

【註釋】

1悠悠:遠大的樣子。2且(ju):語氣助詞,沒有實義。3幃(hu):大。4慎:誠,確實。5僭(jian):讒言。涵:包容。(6)君子如怒:君子如果聽到讒言便發怒。(7)遄(chuan):很快。沮(ju):止住。(8)祉:福。這裡指賢人。(9)盟:在神壇前發誓。(10)餤(tan):增加。(11)邛:病。(12)奕奕:房屋高大的樣子。寢廟:宮室和宗廟。(13)秩秩:聰明的樣子。大猷:大道理。(14)莫:謀劃。(15)躍躍:跳得很快的樣子。毚(chan)兔:狡猾的兔子。(16)茬(ren)染:軟弱的樣子。(17)行言:流言。(18)蛇蛇(yi)輕率的樣子。碩言:大言,

大話。(19)麋::水邊。(20)職:主管,職掌。(21)微:腿骨上生瘡。尰(zhong):腳腫。

【譯文】

遼闊高遠的蒼天,

說是人們的父母。

人們無罪又無過,

禍亂大得真可怕。

蒼天在上太威嚴,

我實沒有犯罪過。

蒼天在上太暴虐,

確實我就是無辜。

禍亂開初出現時,

讒言傳開被包容。

禍亂再次發生時,

君子信用進讒人。

君子聞讒若發怒,

禍亂很快會止住。

君子如能用賢人,

禍亂也能快平息。

君子多次發誓言,

禍亂因此愈增長。

君子信用讒言者,

禍亂因此更凶暴。

讒人巧言好甜蜜,

禍亂因此愈增加。

不是他們盡職守,

是為君王造禍患。

高大宮室和宗廟,

是由君子把它造。

明智治國的大計,

是由聖人來謀劃。

他人心中有詭計,

我能揣度知道它。

蹦蹦跳跳的狡兔,

遇上貓犬命難逃。

柔軟脆弱的樹木,

是由君子把它栽。

傳來傳去的流言,

心中有數分得清。

輕率浮淺的大話,

都是讒人口中出。

花言巧語如絲簧,

臉皮真厚太無恥。

他是怎樣一個人?

住在河流的岸邊。

沒有力量沒勇氣,

只會滋事造禍亂。

腿上生瘡腳腫大,

你的勇氣有好多?

玩弄詭計多陰謀,

你的同夥有幾個?

【讀解】

謠言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在上司面前低毀他人、散佈謠言、說壞話,同樣也是用不見血的軟刀子殺人。謠言造成一種致人於死地的氛圍,讓人被逼窒息而忍無可忍以至不見容於那令人窒息休克的環境。讒言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用意,它以類似於借刀殺人的手法,離間中傷,借他人之手置人於死地。

不知道人們什麼時候發現了用言語殺人的辦法,並且運用有術,得心應手。俗話說,明搶易躲,暗箭難防。英雄好漢肯定不會以躲在暗地裡放冷槍。射陰箭的方式來同對手較量,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確證自己的能力。但是,這既是英雄好漢的長處,也是他們容易遭到對手暗算的地方;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阿喀琉斯渾身可以刀槍不入,但致命的弱點在他的腳題之上,那是他最易受傷害的地方。再偉大的英雄,也完全可能倒在敵人的時之下。明伙執仗的敵人決不是英雄的敵手,而英雄的弱點正是敵人進行征服的下手之處。

怯懦的小人之所以能夠得勢,並非因為他們有什麼真本領,也並非因為他們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他們無法以任何光明正大的方積確證自己的能力。於是,用蠱惑人心中傷他人、打冷槍、放暗箭將對手擊倒,便成了他們為了出人頭地的唯一選擇,否則便只有永遠默默無聞,不為人所注意。

可悲的是,人們為小人、奸倭之人散佈流言蜚語,造謠中傷,打冷槍放暗箭提供了太多的機會和條件。出於好奇心、妒忌心,人們樂於擔當傳播謠言的使者,樂於以這一職責來解除生活中的平漢與乏味,樂於以此來證明自己的什麼(實際上恰恰證明了人們的空虛、無聊、瑣屑、無能),並且唯恐天下不亂,在不辱傳播謠言使命的同時,對謠言進行加工和再創作,塞進一些憑借想像力所作的誇張。生活和活動於這樣的氛圍之中,奸位小人們如魚得水,沾沾自喜。

大概,這世上很難有什麼藥治得了人們樂於傳播謠言、讒言的毛病,更難有治療奸佞小人的神妙藥方。受謠言、讒言傷害的人們,不是在謠言、讒言中沉默,便是在其中消失。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