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禮傳家

詩禮傳家

【原文】

陳亢1問於伯魚2曰:「子亦有異聞3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4)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5)其子也。」

【註釋】

1陳亢:字子禽,他一向對孔子心存懷疑。2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的字。3異聞:特別的聽聞。陳亢懷疑孔子對自已的兒子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特別的教育。(4)趨:快走。按照禮的規定,臣經過君的面前,兒子經過父親的面前,都應快走以示尊敬,5遠其於:與自己的兒子保持距離,以免偏私、溺愛。

【譯文】

陳亢問孔鯉說:「您從老師那裡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育吧?」孔鯉回答:「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便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退下後便學起《詩》來。又有一天,他還是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又叫住我問:『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便說:『不學禮,就無法立身。』我退下後便學起禮來。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教育,就這樣兩次罷。」

陳亢下來後很高興他說:「我問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詩》,得知禮,還得知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讀解】

過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廳堂裡都掛著「詩禮傳家」的匾額,這來源大概也就起於孔子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了吧。

而我們看到,孔子對於兒子學《詩》學禮的要求,的確也不是什麼與眾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經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陽貨》篇中,孔子又要求學生們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所以,要求學《詩》也好,學禮也好,都是對學生們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麼家傳秘訣。這一點也再次證明了聖人「有教無類」(《衛靈公》)的教育方針。回到《詩》和禮本身的重要意義上來看,《詩》就是《詩經》,由孔子刪削編定,在孔子看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不僅,『思無邪」而且「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在當時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社交場合,引《詩》蔚為風氣,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至於說禮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禮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古代的禮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法。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禮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一個不學禮,不懂禮的人怎麼能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這就是「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所在。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