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問題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
【讀解】
《三字經》一打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裡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孔子的語錄了。
《萊根譚》說:「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只是欲情封,當面錯過,便颶尺千里矣。」這雖然是用禪宗的語氣在說話,但其表達的意思卻仍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其實,真正關於人性的話題,孔子談得並不多,要到孟子的時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惡探討,並由此形成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作為仁者,作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後天教養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嚀我們「學而時習之」,並現身說法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就是這裡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仍然是強調後天教養的重要意義。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